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PENBBS.COM第26季墨水隆重上市,详情请点击。

钢笔论坛

 找回密码
 论坛注册(注册原因请填:钢笔)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小雨淅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问一下道德经

[复制链接]
161#
发表于 2016-7-28 21:56 | 只看该作者
韦伯猫 发表于 2016-7-28 19:43
瞎说。。国学是现代人的称呼和理解。和本源有什么关系

我不作是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发表于 2016-7-29 12:44 | 只看该作者
韦伯猫 发表于 2016-7-28 19:43
瞎说。。国学是现代人的称呼和理解。和本源有什么关系

也别怪他们这么以理解,都是别人这么说,他们听来的,然后就认为是这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发表于 2016-7-29 15:0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发表于 2016-7-29 15:1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发表于 2016-7-29 17:02 | 只看该作者
游子意 发表于 2016-7-29 15:07
同意兄的观点。

国学中,有些部分能够继承就行了,适合于现在的就拿来用,不适合的东西就知道一下就好 ...

中国与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西方因为重视科学,所以也重视逻辑推理,体现在生活中就是比较守规则,在中国人眼中看起来就觉得有些死脑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中庸思想,做人做事讲究一个度,所谓执其两端而用其中,所以很多事情都是模棱两可,这样也行那样也行,能把事情做通做好就行。

所以中国最大的发展的阻力就在于这个地方。前面有笔友说过“中国应该全盘西化”就是指的这些东西对中国的后拽太大了。

比如说,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公路上,有一个红绿灯,假设上面没安监控,目前是处于红灯状态,中国人开车的话,看看周围,如果没什么危险,大多数的中国人会选择开过去。而一个德国人的话,估计会停下来,等绿灯亮了再开过去。

这种就是你们这种人想当然的打比方。根本就是胡说八道。然后果然不出意料的就要用个油纸包,再让油纸包躺枪一下。

这种题目的前提设置就是很傻逼的。这种路国外很多见,freeway上面的次要道路的出入口,十字路口或者T字路口,标准的做法,欧洲一般在支路上放倒三角(give way),美国加拿大一般放个八角红色stop,都是次路让主路的意思。主路上的车看到支路有车也不让的,就当作没看见全速通过。支路严格意义上让主路。很清楚的交通规则。

要是这种路上面放一个红绿灯,干这事情的人过不了几天就下岗了。基本的公路标识标线的原则都搞不清楚根本没资格干这个。

你所谓的这种道路设计只有在中国有,只有中国存在偏远国道上面连接支路的红绿灯,因为中国人不懂严格的让行规则,只能用红绿灯控制。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发表于 2016-7-29 17:3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7#
发表于 2016-7-29 17:55 | 只看该作者
游子意 发表于 2016-7-29 15:07
同意兄的观点。

国学中,有些部分能够继承就行了,适合于现在的就拿来用,不适合的东西就知道一下就好 ...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看看中庸是不是我们常听人说的“中庸"?
《中庸》为四书之一,四书源于五经,五经以《易》为首,我敢说大多数批评“中庸之道”的人可能根本就没看过《中庸》,即便看过其实也不知道说的是啥,就别说四书、五经了。
《易》其实可惜的地方是,着重在“用”的表述,而“理”未明晰(或者说以今人的视角来说不够明晰),而孔子的系辞乃至弟子们整理的这些书、经,就更是在讲“用”,也为后面各种各样的曲解乱用埋下了祸根。


儒家的糟粕,其实跟孔子那一时期其实关系并不大,只是后世儒家和后世人,不明其理,而弄出来的一个个怪胎。


但不管怎么样,理虽未明,但字里行间还是可以窥得一斑的。


兄的这段其实有些前后矛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发表于 2016-7-29 18:2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发表于 2016-7-29 18:3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0#
发表于 2016-7-29 23:00 | 只看该作者
游子意 发表于 2016-7-29 17:34
我没出国过,所以,确实不懂西方的道路规则是怎么样的,这里只是一个假设,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中西方在 ...

按照猫版说的情况,西方守的是支路自觉让道于主路而不需要安装红绿灯,那样的话,在中国开车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是很危险的,哈哈,因为中国人才不会有支路要让主路的观念,而且,要形成这种观念,肯定还需要挺长的时间。




上海基本支路让主路,不然也几乎会被撞飞的。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发表于 2016-7-29 23:2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发表于 2016-7-29 23:54 | 只看该作者
游子意 发表于 2016-7-29 23:29
各地情况不一样,在我这,不管支路还是主路,我都让别人,不跟人抢。老司机有一句话:我是不会撞别人的, ...

嗯。

大家都让。那样交通效率就变得非常低了。带来的整个社会运营成本的增加,汽车尾气污染物的增加这类巴拉巴拉就不多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发表于 2016-7-30 04: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epnber 于 2016-7-30 04:48 编辑
游子意 发表于 2016-7-29 18:34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9;发而皆中节10,谓之和11;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12;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13。 ...

这句的确是关键,本想贴上来,看来兄是很懂得的。我前文所以提到《易》,其实也就是想说的这句的核心意思,这段其实源自易理。

贴上后来仲尼那段,是因为要针对兄的那段前后矛盾的文字。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也是发了贴后想补上的,没想到兄补上了。这句就是“中庸”表达的那种状态。这也是《中庸》能被从《礼记》中抽取出来,列为四书之一的原因吧。

我一直觉得《大学》《中庸》是很好的入门读物,也是儒家经典的核心读物,可惜能读懂并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发表于 2016-7-30 04:47 | 只看该作者
游子意 发表于 2016-7-29 23:29
各地情况不一样,在我这,不管支路还是主路,我都让别人,不跟人抢。老司机有一句话:我是不会撞别人的, ...

莫教授谈的比较散,旁枝较多,你入了沟叉了。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发表于 2016-7-30 10:1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发表于 2016-7-30 10:2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发表于 2016-7-30 10: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epnber 于 2016-7-30 10:45 编辑
游子意 发表于 2016-7-30 10:23
我也同意兄的观点,四书本应当按着顺序读,先大学,中庸,后论语孟子,甚至说读到论语或是中庸也就够了, ...

从过来人的角度看,多数会有这样的结论。但这两部毕竟是直指核心的东西,也是最不易理解掌握的部分,就是说他不够简单,更加抽象不具体,也难寻好的老师来辅导解读,就连当朝太祖都以“中庸之道”当反面教材,可想而知。

那么没有按这个顺序读的原因就明了,因为实施难度大。

破解这个难度问题,我觉得就可以靠前面帖子说的工具、方法和方向等来解决。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用西方的工具方法能解决,那还读这些老古董干什么,那么就是方向聚焦的问题了,因为西方工具方法散布在各个领域当中,需要精简范围,还需要交叉验证,而用来交叉验证的这些老古董,也是散乱的,所以也要集中一下,也就是《大学》《中庸》的作用,当然能读懂《道德经》和《易》更好,但这两部更加抽象,没有这两部还算相对具体些。所以我也赞成不要先去读什么《道德经》。豪不夸张的说,现在的关于《道德经》的正式非正式解读读物,基本都是瞎扯,偶尔有些相对靠谱的解读也都埋在那些瞎扯或胡扯六拉中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8#
发表于 2016-7-30 14:2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发表于 2016-7-30 21:39 | 只看该作者
sepnber 发表于 2016-7-29 12:44
也别怪他们这么以理解,都是别人这么说,他们听来的,然后就认为是这样的。

描述一个问题,总要安立一个名称概念,需要用到一些名词,,向今人解释肯定要用到今人之语么

真是善解方便难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发表于 2016-8-1 09: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epnber 于 2016-8-1 09:23 编辑
游子意 发表于 2016-7-30 14:28
兄好,兄的阅读量比我大,也比我深入,对于四书我也是仅仅读了点皮毛,想了写皮毛的东西,这里既然讲到这 ...

“致中和”首先是要将自己去“感性化",但并不排斥感性人,反而对分析的对象客体,要囊括理性和感性,这方面要避免落入“去人欲”的误区。

感性是后天适应生存环境而进化的副产品,感性虽然很多时候是对事物认知的歪曲,但它在某种层度上来说,是一种选择,而这种选择,从个体层面来说,也许并不坏,而且是客观存在。

但对分析者主体来说,要克服这种过多的感性,就是他们说的“本心”、“良知”、“良能”。在这方面,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其实说的是同一个意思,只不过听起来有点难以接受,而儒家说的算比较委婉。

以上,跟兄的理解内容是基本相同的,为了避免看者误解,我就多做了点补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PENBBS第27季墨水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钢笔论坛 ( 桂ICP备12002903号  

GMT+8, 2024-6-30 15:42 , Processed in 0.1470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