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PENBBS.COM第26季墨水隆重上市,详情请点击。

钢笔论坛

 找回密码
 论坛注册(注册原因请填:钢笔)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boyapagoda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为香港人而设的钢笔论坛,有点意思可以看看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0-7-19 16: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5# m2a2

我在广东,刚刚去了,不用翻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10-7-19 16: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3# alyven
香港人使用中文很規範,還是第一次看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10-7-19 17: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0# redmarble


    羊肉泡馍是西北传统吃食,不是北京的。但历史比 整个香港 长多了。
    回归十多年了,多了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饮食文化,你会发现还会长很多见识。向毛~保证。
    祝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10-7-19 21:08 | 只看该作者
貌似香港美食天堂的名称有了很久,但羊肉泡馍。。。跟美食沾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10-7-20 10:5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3# 御林军


  原来你以为虾饺烧买是香港传统食物,可能你也要温习一下历史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10-7-20 11:16 | 只看该作者
那论坛真好玩  最后一个评论是今年4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10-7-20 13: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5# redmarble


    你是香港人吗?香港人起码思维清晰,你逻辑有点混乱,看来除了历史你要学的东西还真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10-7-20 2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7# 御林军

共勉之

p.s.御林軍是否Coldstream Guar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10-7-21 08: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御林军 于 2010-7-21 08:37 编辑

回复 48# redmarble


    我这不是香港,不要跟我放英语,0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10-7-21 08:46 | 只看该作者
怎么说着说着,有点地域矛盾的味道在这了?

香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本身受限于地域跟历史因素,传承下来的并不多,但起码香港对保留文化方面,是会用心去做,而且是让文化继续存活,而不像国内大部分地方,嘴上挂着文化古城,实际上对传统文化不屑一顾,文物古迹能拆就拆,大楼盖了又盖,想让他们掏钱出来做文化的保护及传承难比登天。

香港有其独特的文化,不能因为该文化有别于“中国传统”而无视。“北大红楼”跟文化又有什么的相关?当时发生的时候,香港处于个怎样的情况?有没有文化,居然是用知道不知道北大红楼去判断?来自“美食天堂”之称的香港,不喜欢吃羊肉泡馍又咋了,还传统教育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10-7-21 09:04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倒一直觉得香港有不少南方尤其是两广一带的民俗文化保留得挺好的,虽然有点迷信的成分,但是毕竟也是一种传统。至于吃的方面,没必要去议论什么,中国东南西北各地口味差异很大,吃不惯对方的饮食也是很正常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10-7-21 09: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0# Get

我并不想在这探讨北大红楼、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我想表达的是一个当代中国人如果不知道五四运动,他本人的文化是有缺陷的。
建议你和咱们那位香港同胞一起提高一下理解力,

至于什么“美食天堂”,更是扯淡。口味和地域有关。以我北方人的口味,那边的饮食就那么回事,淡。
就跟他们吃不惯羊肉泡馍一样。

羊肉泡馍和鱼翅捞饭本质上没有高低贵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10-7-21 09: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et 于 2010-7-21 09:46 编辑

回复 52# 御林军


俺的理解力实在有问题……所以只能在学院里混了。。。没文化嘛

如果俺说,“不知道1+1=2的证明方式的,那他的文化/学识就是有缺陷的”……不知道会有咋样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10-7-21 10:0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都是中国人,各地的人都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各自站在自己的高地上把其他人看扁了,对两岸三地的 ...
m2a2 发表于 2010-7-18 03:05


现在的笔坛很难看到兄这么认真温和客观的回贴了。唉~ 对m2a2兄的宽容也表达一下个人的敬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10-7-21 1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3# Get

在学院混应治学严谨,最起码把别人的意见看明白再发言。

哥德巴赫猜想 和 五四运动 对中国的影响在一个层面上吗!

好好在学院混吧,你很有成为专家的潜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10-7-21 10: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et 于 2010-7-21 10:53 编辑

回复 55# 御林军


    拜托……1+1=2跟歌德巴赫猜想根本不沾边。。。无语。。。牛人啊!!

    我说的就是自然数1+自然数1=自然数2……

    近代历史跟文化是怎么个牛x关系,我是真不知道了。

     在人类历史或者就中国历史上,1+1=2的意义原比54要大得多吧,文化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10-7-21 1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6# Get

还真高看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10-7-21 10:5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7# 御林军


    我还真小看你了,1+1=2都扯到歌德巴赫去了。想必歌德巴赫能含笑九泉了……嗯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10-7-21 12:20 | 只看该作者
一七四二年,哥德巴赫写信给欧拉时,提出了: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二个素数之和。例如,6=3+3。又如,24=11+13等等。有人对一个一个的偶数都进行了这样的验算,一直验算到了三亿三千万之数,都表明这是对的。但是更大的数目,更大更大的数目呢?猜想起来也该是对的。猜想应当证明。要证明它却很难很难。  整个十八世纪没有人能证明它。
  整个十九世纪也没有能证明它。
  到了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问题才开始有了点儿进展。
  很早以前,人们就想证明,每一个大偶数是二个“素因子不太多的”数之和。他们想这样子来设置包围圈,想由此来逐步、逐步证明哥德巴赫这个命题一个素数加一个素数(1+1)是正确的。
  一九二○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法(这是研究数论的一种方法)证明了:每一个大偶数是二个“素因子都不超九个的”数之和。布朗证明了:九个素因子之积加九个素因子之积,(9+9),是正确的。这是用了筛法取得的成果。但这样的包围圈还很大,要逐步缩小之。果然,包围圈逐步地缩小了。
  一九二四年,数学家拉德马哈尔证明了(7+7);一九三二年,数学家爱斯斯尔曼证明了(6+6);一九三八年,数学家布赫斯塔勃证明了(5+5);一九四○年,他又证明了(4+4)。一九五六年,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3+3)。一九五八年,我国数学家王元又证明了(2+3)。包围圈越来越小,越接近于(1+1)了。但是,以上所有证明都有一个弱点,就是其中的二个数没有一个是可以肯定为素数的。
  早在一九四八年,匈牙利数学家兰恩易另外设置了一个包围圈。开辟了另一战场,想来证明: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和一个“素因子都不超过六个的”数之和。他果然证明了(1+6)。  但是,以后又是十年没有进展。
  一九六二年,我国数学家、山东大学讲师潘承洞证明了(1+5),前进了一步;同年,王元、潘承洞又证明了(1+4)。一九六五年,布赫斯塔勃、维诺格拉多夫和数学家庞皮艾黎都证明了(1+3)。
一九六六年五月,一颗璀璨的讯号弹升上了数学的天空,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的刊物《科学通报》第十七期上宣布他已经证明了(1+2)。......《哥德巴赫猜想》—徐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10-7-21 12: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et 于 2010-7-21 12:26 编辑

回复 59# 御林军


    文化人,歌德巴赫猜想说的是"1+1",我说的是"1+1=2".都说是数字1加数字1=数字2了,咋你理解力那么强悍,扯上歌德巴赫了呢?太有文化了!太有才了!!!

就是幼儿园学生都该会的"1+1=2",你会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PENBBS第27季墨水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钢笔论坛 ( 桂ICP备12002903号  

GMT+8, 2024-11-23 18:25 , Processed in 0.1320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