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aliluya_2007 于 2017-7-28 19:57 编辑
这几天看到有人发帖征集国笔建议,也不知是真是假。不过谈到国笔还是心有感慨,偶能激起涟漪。
想到一些建议,觉得有用就拿去,没用则无视。
去年底看到新闻报道中国终能生产圆珠笔钢珠以及总理问“中国什么时候能生产德国一样好的笔”时,心中总有万般感慨,恨不得冲上去跪觐曰:“我想到一个创意!”
国笔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包含太多辛酸泪。今天每一个中国笔友的内心深处仍有一星中国钢笔梦的火光,只是现实总是太残酷,无奈之下笔友们甚至把国笔和国足划为一类。 十九世纪末法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现代钢笔(区别于蘸水笔有储墨系统)。之后按压、月牙、拉杆、硬币上墨相继问世,基本原理都是用手驱动各种装置使金属簧片形变,从而挤压橡胶墨囊实现上墨。 上世纪二十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活塞笔。今天许多高端钢笔仍采用这种设计,代表有万宝龙、百利金。 五十年代美国人发明了潜艇上墨,最终因为看似精美却因复杂易坏退出历史舞台,不过今天仍是钢笔收藏家必备之物。同时代派克推出上墨器后各厂争相模仿。今天大多人从小学到大学接触的钢笔也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模式,也成为了今天约定俗成的套路。个人觉得它更是制约国笔发展得陷阱,这个后面再说。 日本自明治维新时代开始学习西方,今天也发展成了独具一格的钢笔派系,在国内也占有可观的市场。
在二十一世纪的键盘时代,钢笔的历史将有由中国人来改写?听上去似乎有点天方夜谭,不过个人还是觉得有可能完成从屌丝到高富帅的逆袭。所以还是提一些个人的建议。 对钢笔而言“外行看外观,内行讲结构”。国笔抄袭仿制了这么多年,始终无法走出阴霾,落后的绝不是技术,而是思想。要想立足于世界舞台,中国制笔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在外观上融入中国元素,更需要在结构设计上展现出中国智慧。
本人想到了一种可以尝试的结构设计,因篇幅有限故简而言之。 新结构采用模块化设计,并将活塞与上墨器融为一体推出“分离式活塞”结构,既保留了活塞容量大情怀高的特点,也保留了上墨器更换方面不怕损坏的优点。还可以实现:活塞、墨胆、原子笔、自动铅笔、泡沫记号笔之间的相互跃迁。
基本零件构造如下:
笔帽:笔顶、笔夹(可设计多种造型供笔友选择)、防尘罩、笔帽套管。中低端笔一个亚克力半透明套管,高尖端笔一个骨架(主要用于承受力,可镂空)套管、一个装饰套管、两个硅胶垫圈。
笔杆:笔握与笔杆整体做成一个套管。同样中低端笔一个亚克力半透明套管,高尖端笔一个骨架套管、一个装饰套管、两个硅胶垫圈一个金属垫圈。一个笔尾旋钮以及连接旋钮与笔杆的部件(简称钮连)。
装饰套管可用纯银、木料、玉石、琉璃等材料,美术上可以考虑青花、彩绘、雕刻等加工方式。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组装一支属于自己的笔。模块化设计方便拆换不再怕摔坏,还可以根据季节、心情变换外观。不管是中国元素,还是美国元素,都可以随意变换。
其他零件:笔尖(三个零件,进墨孔因设计在笔舌的中端),活塞(五个零件),墨胆、原子笔等其他模式只需更换少许零件即可。
如果可以请到大师级工匠来对笔尖、笔杆进行加工就更好了。 因美术水平有限,只能提供如下草图。 结构上借鉴了百利金经典款式101N
最后再谈一点对国笔现状的个人观点。
国笔的结构上基本上还停留在派克开创的上墨器时代,自建国以来英雄就提出了“超过派克”的华丽口号,仍以失败告终。这就像孙悟空再怎么翻也没翻出如来佛的五指山。大家对这种结构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审美疲劳,就像是六七十的老妪不管如何打扮仍以花容失色。急需一种耳目一新的设计来聚焦人们的目光,这和年轻漂亮的姑娘穿什么都好看一个道理。 失败的案例可以看看“法国毕加索”,明明是中国人却非要崇洋媚外,包装上连产地都不敢印一个。这几年还有一个新品牌KACO,设计风格简约商务时尚。这与你们尝试的中国元素有点殊途同归,都试图用看似别致的外观来吸引眼球,不过也就忽悠下小学生和不懂笔的人。再说直白一点,靠外观来炒作的模式在X宝Y东上已经泛滥成灾,既然是从零开始就不要再走别人的老路了吧。 还有,用G20峰会上默大妈多要了一支宝珠笔来炒作也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手段。这种场合这样的举动,更多的是体现了默大妈代表传统制笔强国,对新人的鼓励,也体现了其不耻下问的个人魅力。如果将此解读为“国笔已经非常牛逼,可以和德笔并驾齐驱”那就贻笑大方了。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有没有卵用,至少希望有“振兴国笔梦”的制笔厂能多去民间采风,这里隐藏了许多制笔达人。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至少能像默大妈一样不耻下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