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桃生林太 于 2010-2-9 13:03 编辑
一、纸张的历史及发展: 纸张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早在西汉,我国已发明用麻类植物纤维造纸。宋苏易简《纸谱》:“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麦面稻秆,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造纸,旧用人工制造,先取植物类纤维质之柔韧者,煮沸捣烂,和成粘液,匀制漉筐,使结薄膜,稍干,用重物压之即成。今日所用之纸,多为机制。
在上古时代,祖先主要依靠结绳纪事,以后渐渐发明了甲骨文,开始用甲骨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片太笨重,于是便导致了纸的发明。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藤纸、鱼卵纸……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渔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
隋唐时期,著名的宣纸诞生。(在宣纸的主要产地安徽宣州有这么一个传说:蔡伦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他一直想制造一种特别理想的白纸,用来替师傅来画像修谱。但经过许多次的试验都不能如愿以偿。一次,他在山里偶然看到有些檀树倒在山涧旁边,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蚀得腐烂发白。后来他用这种树皮造纸,终于获得成功。由此可以断定:利用树皮制造宣纸,在唐朝时候就比较盛行了。)
唐代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优点,人称硬黄纸。五代造纸业仍继续发展,歙州制造的澄心堂纸,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认为是最好的纸。到了明清,造纸业又兴旺和创新。各种笺纸再次盛行起来,在质地上推崇白纸地和淡雅的色纸地,色以鲜明静穆为主,如康熙、乾隆时期的粉蜡纸,印花图绘染色花纸等,纸的制作,到了清代,已到了完美绝伦的地步。
至晋代(4世纪)时,纸已最终取代帛简成为主要书写材料。蔡伦在促进麻纸及皮纸生产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他虽不是造纸术发明者,但作为技术革新者和组织推广者的历史地位应予肯定。
造纸术对促进世界文明发展有重大作用。关于蔡伦与造纸术的关系,当今有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他是造纸术发明者,第二种意见认为西汉初已用纸代简,蔡伦只是造纸术革新者。现在看来第二种意见是正确的,因早在蔡伦200年前的西汉初即已有用于书写的麻纸。蔡伦的贡献是组织并推广了高级麻纸的生产和精工细作,促进了造纸术发展,但“造意用树肤以为纸”者,倒有可能是蔡伦或其尚方下属。皮纸用树皮纤维制成,其技术难度比麻纸更大。蔡伦的贡献就在于使皮纸生产在东汉发展起来。麻纸及皮纸是汉代以来1200年间中国纸的两大支柱,中国文化有赖这两大纸种的供应而得以迅速发展。 二、纸张的分类: 纸的品种很多,分类方法也不一致。习惯分类方法有3种。
①按生产方式分为手工纸和机制纸。手工纸以手工操作为主,利用帘网框架、人工逐张捞制而成。质地松软,吸水力强,适合于水墨书写、绘画和印刷用,如中国的宣纸。其产量在现代纸的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很小。机制纸是指以机械化方式生产的纸张的总称,如印刷纸、包装纸等。
②按纸张的厚薄和重量分为纸和纸板。两者尚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一般以每平方米重200g以下的称为纸,以上的称为纸板。纸板占纸总产量的40~50%左右,主要用于商品包装,如箱纸板、包装用纸板等。国际上通常对纸和纸板分别进行统计。
③按用途分为:新闻纸,是一种主要供新闻出版用的特种印刷纸,由于所占比重较大,习惯上单列一类;印刷纸、书写纸,供印刷及书写用并包括绘画和制图用纸;包装纸;技术用纸(工农业技术用纸);生活卫生用纸;加工原纸,供进一步制造加工纸用;纸板;加工纸等。 三、书写用纸的分类介绍: 书写纸是一种消费量很大的文化用纸,适用于表格、练习簿、账簿、记录本等,供书写用。 书写纸的克重一般为45~120g/㎡。(克重的概念即为每平米纸张的重量,一般取决于纸张的厚度和致密度两个参数,克重太轻或太重都不利于书写) 现代书写纸用纸张大致有如下几种: 荧光增白纸、复写纸、铜版纸、新闻纸、胶版纸、压纹纸、绘图纸、描图纸、卷烟纸等。 细分可分为:白卡纸、半透明纸、卡纸、玻璃纸、白纸板、复合纸、印刷纸、不干胶纸、邮封纸、打字纸、拷贝纸、牛皮纸、道林纸、涂布白板纸、白板纸、铜版哑粉纸、双胶纸、合成纸、环保纸等。 当然也少不了我国传统的宣纸啦。 宣纸[Chinese paper,rice paper]纸名。因原产于宣州府(今安徽宣城)而得名,现主要产于安徽泾县。是中国古代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 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历代名画记》、《新唐书》等。起于唐代,历代相沿。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民间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蔡伦死后,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纸,很想造出一种洁白的纸,好为老师画像,以表缅怀之情。后在一峡谷溪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由于经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缕缕长而洁白的纤维,孔丹欣喜若狂,取以造纸,经反复试验,终于成功,这就是后来的宣纸。
据清乾隆年间重修《小岭曹氏族谱》序言云:“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从十三宅,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法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曹大三继承了前人的造纸技术,经过实践,遂步提高,终于造出了洁白纯净的好纸,因纸的集散地多在州治宣城,故名宣纸。
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唐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之《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另据《旧唐书》记载,天宝二年(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而宣城郡纸尤为精美。可见宣纸在当时已冠于各地。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十九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我国三大宣纸产地:安徽,四川,浙江。
道林纸: 道林纸的由来:大约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旧中国的纸业市场上手工纸还在占主流:写信用毛边纸,记账用连史纸,画画用宣纸,印(石版)书用玉扣纸。在人们的印象中,纸是用竹帘子捞出来的。就好像外国人一提起中国人,脑勺后边必定是拖一条长辫子那样。
有一年,上海的一家纸行同香港的英商道林股份有限公司(Dowling Co. Ltd.)做成一桩生意,从欧洲飘洋过海购进了一批白度较高、强度较好的印刷纸。这些纸投放市场,印成的书籍比较漂亮,深受读者的欢迎。出版商因此也赚了一些钱。于是,带动了其他一些印刷厂和书局等,点名要买这种好的印刷纸。
可是,这种纸叫甚么名称呢?按照当时的规矩,从哪里来的就叫哪里的名字。因为这种纸是由道林公司买来的,所以便冠以道林之名变成了道林纸。一时间,道林纸成为名牌产品而流行于世。
其实,据说当时的道林公司卖给上海的纸张,既有印刷纸,也有书写纸。它们大多数的采用漂白的亚硫酸盐木浆为原料制成的。按那个时候的水平已是相当好的了。后来,由于印刷业需要的量日渐增长,印刷纸占有绝大的比例,结果是道林纸即成了印刷纸的代名词。
道林纸由于是用原木浆生产抄制,化学添加剂相对很少,所以纸张保持木浆的原色,一般为象牙白色或米黄色,以象牙白色为佳。并且作为印刷纸也好,书写纸也罢,道林纸拥有很好的耐久性,作为书籍存放十数年也不会发脆毁损。而相比之下,如今大行其道的荧光增白印刷纸,则放个两三年就发黄发脆了。
时至今日,随着各种廉价的新纸品的发明及应用,比如白卡纸和荧光增白纸之类的复印打印及印刷纸张的大行其道。传统的宣纸和道林纸作为原木浆生产没有过多的化学添加剂及染色剂的书写纸张,则由于生产成本较高,市场份额逐渐被新兴纸张所取代。另外,由于圆珠笔的发明及普及,使用传统的毛笔和钢笔的人越来越少,由于墨水笔挑纸的特性,而圆珠笔则在基本任何纸张上都能顺利书写,所以原本更适应于毛笔和钢笔书写的宣纸及道林纸就渐渐被大众遗忘了。 如今,宣纸已经被归入了美术用品范畴;而道林纸,则只在生产高档书写本册及印刷精美书籍时,才会应用。但如果使用钢笔,或者毛笔,传统的纸张依然是我们最佳的书写选择。 在纸张的发展历程上,有很多品种的纸张已经被淘汰并销声匿迹了。但宣纸和道林纸作为曾经风光一时的优秀纸品,如今依然受到很多人的推崇,相信只要还有人使用毛笔和钢笔,传统的纸张就还有生存的空间,还有被人们使用的价值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