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PENBBS.COM第26季墨水隆重上市,详情请点击。

钢笔论坛

 找回密码
 论坛注册(注册原因请填:钢笔)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七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读者》上看到一篇文章,关于派克的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9-9-25 20:55 | 只看该作者
对现在的派克真的没什么购买欲。尤其派克被刮胡刀收购之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9-9-25 21:02 | 只看该作者
Bobocat的很多回帖都很精华,让人很涨见识,提供个自己用的笨办法给想看他回帖的朋友:在谷歌里输入site:http://www.penbbs.com Boboca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9-9-25 22:08 | 只看该作者
感謝王孫兄的高見及講評.  

您說的沒錯, 萬寶龍是有個好主子, 看準了時勢, 下手精準.

其實作高端王公筆的筆商從來一直都有(如不少珠寶店有作高級筆具, 如Dunhill, 卡地亞, Asprey, Tiffany等), 但是真能像萬寶龍那樣子大放光明的也就僅此一家, 歷峰高明的地方是他們看到了未來的走向, 完美的時機, 高明的行銷手法及雄厚的本錢, 才打造出了萬寶龍的王國.

萬寶龍在70年代時已經山窮水盡. 筆的品質雖不差, 但是設計單調, 行銷及定位都不佳 (比較一下Lamy的2000, 當年的萬寶龍設計實在是不如人....), 當時是低價原子筆開始大行其道之時. 以方便好用便宜作為賣點. 年輕人都改用一次性的原子筆(如Bic), 高端一點的則用高級原子筆, 這個市場, 隨著美國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 美國名牌如派克等當然佔盡了便宜, 風行一時. 雖然老派一點的人還是用鋼筆. 但是一來這個市場在縮小, 二來, 萬寶龍在中產階級市場中也賣不過派克(這點在全歐都一樣, 法國, 英國, 義大利等也都是一片派克, 人人以用派克筆為流行).   

雖然西德當局為了保護本土文具工業, 以行政命令規範各級國民學校學生一定要用鋼筆. 萬寶龍當然也有學生筆, 但是萬寶龍是向來是以中高產階級作為主要顧客. 他們的學生筆根本不是百利金及Lamy的對手.  這個政策照顧了百利金, 卻沒有對萬寶龍有多大幫助. 一向以德產高級筆自居的萬寶龍在派克及百利金的夾攻下進退失據, 市場愈作愈小. 再在上七十年代遇上全球經濟不景氣, 只好變賣家當了.

歷峰是以珠寶業起家. 他們看到了經濟起飛後, 精品業前途. 要論生產拿在手中用來寫的鋼筆, 萬寶龍不是已有深厚根基的派克或百利金的對手, 但是歷峰知道, 在低價原子筆大行其道的時代, 去生產鋼筆只會日薄西山而已. 遠不如去生產放在口袋中給人看精品鋼筆來得利潤大. 在Dunhill接手了萬寶龍之後, 所有低價產品線都被終止. 只有最高端的149唯我獨尊, 這是一個新的開始. 萬寶龍的行銷將使用鋼筆和品味還有地位作結合. 利用拉高牌價提升地位. 這使得鋼筆走出了落伍的形像. 創造出了之前不存在的一個新市場. 萬寶龍不是高端鋼筆, 而是精品鋼筆; 它是裝飾, 它不是文具....這個市場前無古人, 所以萬寶龍作的是獨家生意.  八十年代自由經濟大行其道, 歐洲經濟走向壯大, 創造出了無數年輕又有錢的新消費者, 歐洲貨反客為主成為流行的指標, 他們都成了萬寶龍的愛用者. 進入九十年代, 泡沬式經濟及金錢遊戲開始主導世界, 萬寶龍反攻美國市場, 華爾街人手小白花. 萬寶龍這時又玩起派克的老把戲......限量版.....筆不是用來寫的, 也不再是用來看的, 筆是用來收的......這時當年在文具市場裏打得萬寶龍滿地找牙的百利金及派克才發現, 隨著打鍵盤取代書寫, 傳統文具市場的前途已經有限, 要讓人買筆不是好寫好用就可以. 但當他們想要進入精品筆市場時, 萬寶龍早就已經有了堅實的根基了.  後進者要打天下, 談何容易?

王孫兄提到Omas及Montegrappa. 這二間筆廠失敗的例子正是萬寶龍最大的優勢的證明.  其實他們不錯,  但是他們只是後進者, 是萬寶龍模式的copycat. 但是當年萬寶龍的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是開發新市場, 並創造出了符合時代潮流的行銷元素.  這些優勢只有第一個進入者才有能享有, 後進者只能在後追趕.  義大利筆廠雖多, 其實有戰力的沒有幾間. 眾小廠在本地市場量產市場被AURORA壓著打的情況下, 慢慢走向只以限量超高端筆為主的風格, 這種經營模式和跨國大企業的營運平台是格格不入的. Omas本身就小, 天生能量不足. 而且LV本身的經驗不在於造筆 (這時我們就想到歷峰透過Dunhill來買萬寶龍是著好棋), 他們買進Omas的動機可能只是在投機而已, 所以當發現事情不是那麼簡單時, 也馬上就抽腿了. 認賠! 精品鋼筆在過去十年之中, 已經進入了戰國時代, 不是那麼容易生存. 歷峰買Montegrappa其實是著眼於擴張市佔. 如果幾間作筆的品牌經過一段時間, 真的能資源平台共享, 在多品牌策略上應該不能算錯, 但是遇上金融風暴, 集團有資金缺口, Montegrappa作為一間純筆廠, 附加價值低, 那就會變成可以捨棄不要的雞肋.  Montegrappa是賣回給原經營家族, 也許對於Montegrappa這個品牌而言不見得是一件壞事. 結果如何, 那就只有時間來證明了.

[ 本帖最后由 Bobocat_ 于 2009-9-25 22:1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9-9-25 23:27 | 只看该作者
文章的最后一段,好!《读者》就喜欢登载这样的文章。
题外话:越来越不喜欢看《读者》了,就像不怎么喜欢于丹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9-9-25 23: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安红 于 2009-9-25 23:27 发表
文章的最后一段,好!《读者》就喜欢登载这样的文章。
题外话:越来越不喜欢看《读者》了,就像不怎么喜欢于丹一样。
同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9-9-26 00:05 | 只看该作者
小小一砖又引来Bobocat兄一篇玉论,真是有福。兄的文章点评精到,涵盖周详,收藏了

该说的Bobocat兄都已说尽,我只好分享点小趣闻吧。据我个人观察,在金融界这个圈子内(无论是投行还是商行),似乎万宝龙已成标配,非止Bobocat兄所言华尔街,就我所经见,伦敦,芝加哥,香港,金融界中万宝龙比比皆是,乃至到了令人见了生厌之地步,新加坡金融界也是,只要是有拿笔的,九成就是小白花,当然,其中大部分还是圆珠笔(可能是便利吧)。所以我曾开玩笑说这朵小白花犹太味儿重,除了外形外,和这种群体癔症现象也有很大关系,简直比28 Days传染得还快。哈哈,自嘲,自嘲。

另外,本地法律界也流行万宝龙。

也有些医生朋友,在这个高收入群体中,倒是较为多样化一点,不那么遍地白花的单一化。很有些人是用Namiki的50号莳绘在那里或开方子或是自写自乐的。或许是医生这个行业因为用笔较多而且这个职业天生和文学有种天然神秘的密切联系(本职从医而在文学上有成的古今中外比比皆是,真是很难把这两个分为理性与感性极端的行业联系在一起,可能应了那句老哲理,物极必反),因此相对来讲,这个行业的用起笔来有种自己的独立见解,从众现象不那么严重,倒是玩家化一些,不象别的那些行业,都已经标准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9-9-26 00:3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9-9-26 00:3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9-9-26 00:56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基本不看《读者》了,这家杂志的发表文章总是恨不得特别哲理特别感悟,看着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9-9-26 00:57 | 只看该作者
王孫兄的見識及觀察都極為正確呀......   倫敦這裏金融業確實也是一片白花. 年輕人以寶珠筆居多, 在上面一點的就有三隻裝, 每種都一隻.  年紀較長的頭頭就把149拿出來了.  萬寶龍在倫敦的其中一間直營店就開金融區中心的老皇家交易所裏, 顯然是專門服務這些客人.  

白花看多了真的會怕, 所以在下萬寶龍筆絶不帶出門; 工作及隨身筆都不用小白花. 現在更得似上了萬寶龍恐懼症: 不看, 不買, 不用...花全收起來, 連案頭都沒小白花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09-9-26 04:31 | 只看该作者
可以把小白花当成1英镑10支的BIC去用就可以喽~~,用完了往桌子上随手一扔,往包里一塞~~。

用BIC的人在英国还是占大部分。。。。。。。

“事實上, 因為自家鋼筆沒銷路, 生意作不下去而面臨破產, 最後改走專注高端路線才大放光明的筆廠不是派克, 反而正是今日不可一世的德國萬寶龍.”

这个说得非常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9-9-26 06:18 | 只看该作者
万宝龙的标志是我看过所有钢笔之中最优雅的一个。低调中透着贵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9-9-26 08:32 | 只看该作者
转个帖吧
《悲壮的两小时》:是不是拿孩子开涮
http://view.QQ.com  2004年02月03日08:09   新京报    我要评论(16)
20年的高考制度使中学语文教材成了中国亿万孩子们的“圣经”。但是,假如有一天,当孩子们发现这部圣经中的一章曾堂而皇之地打着英雄主义的旗号欺世盗名,他们将如何看待自己接受的教育和提供给他们教育的国家?近日,网上一篇措辞激烈的文章,指责入选到新版中学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的课文《悲壮的两小时》为胡编乱造,这难道是真的吗?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入选到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中学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的课文《悲壮的两小时》来自《读者》1995年第2期,原标题为《宇航员之死》。教材的编撰者在将其编入教材的时候,对文章作了删节并改动了标题。
《悲》文叙述: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著名宇航员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在驾驶“联盟1号”宇宙飞船归航的过程中,当宇宙飞船返回大气层后,需要打开降落伞以减慢飞船速度时,科马洛夫突然发现降落伞出现故障无法打开了。科马洛夫将和“联盟1号”一起在着陆基地附近坠毁。苏联当局在此过程中对于这一情况做了实况直播,并请科马洛夫的家人在科马洛夫生命中的最后两个小时与他告别。
《悲》文对科马洛夫这一英雄人物做了极为生动的描写,对于他在生命中的最后两个小时的心理活动刻画入木三分。在语文教学网络上,记者看到,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可谓汗牛充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们认真学习文章中科马洛夫的爱国和科学精神。
这是不是一篇胡编乱造的课文
这篇宣传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文章初读起来令人热血沸腾,异常感动。包括《南方周末》、凤凰卫视等媒体也曾就此事组织过报道。但似乎谁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篇编纂痕迹浓重,存在诸多明显硬伤的课文。
近日,一位署名京城孤魂的网友撰文《饶过孩子们吧!中学语文课本上的弥天大谎》,直指该文硬伤累累、华而不实,该网友言辞激烈地批评此文“是三流地摊文人所编造、彻头彻尾凭空捏造、无科学根据的大谎言!”
网友指责文章共存在5处硬伤:
其一:弗拉基米尔·科马洛夫驾驶的“联盟1号”宇宙飞船是在莫斯科时间1967年4月23日凌晨3:35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的,而非《悲》文中所说1967年8月23日。
其二:联盟1号的飞行是冷战期间前苏联为了与美国竞争登月项目而进行的绝密行动,将要实验人类第一次飞船太空对接,为登月舱的返回对接进行初步探索,为保证苏联在太空的领先地位,这一行动的内情在当时实行了绝对保密。苏联当局对于“联盟1号”宇宙飞船坠毁事件根本不可能进行现场电视直播。
其三:网友根据飞船返回大气层的速度(每秒7000米左右)进行了计算,得出飞船进入大气层后到达地面所需时间只有十几分钟而非《悲》文中所说的两个小时。
其四:《悲》文说科马洛夫向领导的汇报持续了70分钟。而网友认为飞船与地面的联系是受地面接收站控制范围限制的。在这70分钟里,大部分时间飞船不在地面接收范围内,那时根本无法进行所谓的70分钟“汇报”。
其五:《悲》文中有一个细节是科马洛夫和女儿对话,科马洛夫叮嘱女儿要好好学习,并且说到“‘联盟1号’今天发生的一切,就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这场悲剧,也可以叫作对一个小数点的疏忽。”网友指出“像航天器这样的高科技产物,经历了无数精英头脑的缜密设计和实验,任何数据不知要计算多少遍,才能发射上天。无论什么地方发生了故障,绝不是短时间之内就能查出原因的。”
记者查证事情真-相
为核实该网友文章的真实性,记者查阅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简明不列颠全书》,书中第700页确实有关于科马洛夫———这位“为人类宇航事业献身第一人”的条目,据《简明不列颠全书》记述:“联盟1号”宇宙飞船起飞的准确时间的确是莫斯科时间1967年4月23日凌晨3:35而非1967年8月23日。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又称《大英百科全书》)至今已有230年,其权威性有口皆碑、毋庸质疑。这本工具书也是我国知识界最常用最熟悉的百科全书。记者注意到,在这本在知识界享有权威的辞书中,关于“联盟1号”的叙述非常谨慎地使用了“据报道”的字眼,而在另一本带有很强专业色彩的著作《勇闯太空》(丹尼斯·纽柯克著,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中,在第66页至71页用了6个页码的篇幅对于这一事件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叙述,其中包括当时美国利用卫星跟踪拍摄到的图片,实际情形跟《悲》文的叙述也大相径庭。
同时,对这段历史较为了解的著名作家叶永烈也告诉记者,除了时间的错误之外,其他的错误其实只要稍据科学常识就可以发现。“我对这篇文章如何过五关斩六将地入选语文教材感到非常奇怪。”叶永烈说。
种种证据表明,《悲壮的两小时》确实是一篇不切实际的编造文章,但是,记者在向人民教育出版社求证此篇文章如何进入语文教材时,被婉言谢绝。
对于中学语文教育,历来有学者对此进行批评,几年前更有学者编著《审视中学语文教育》一书对当前的语文教育进行反思。不过,以前的反思多是从教育理念的层面来说。抛开教育理念不谈,一篇硬伤累累的文章入选到教材中,令人难以理解。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陈远
■ 文献
前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于1967年4月23日凌晨3:35驾驶“联盟1号”由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按计划,他在飞行一天之后将在轨道上与随后发射的“联盟2号”会合并实行人类第一次空间对接和太空行走。成功进入轨道后,“联盟1号”接连发生故障。返回地球的第一次尝试使用离子定位法,没有成功。后来,科马洛夫利用人工月球定位法,成功引导飞船进入了返回轨道。但是由于飞船失控造成的旋转使得主减速伞绳被缠在一起,无法打开。4月24日6时24分,“联盟1号”坠毁。科马洛夫成为世界第一个在飞行中的宇宙飞船中丧生的宇航员。当时空军现场指挥官报告说需要急救措施,然后就掐断了通讯联系。国防部长乌斯基诺夫在上午11时左右接到负责航天事务的卡曼宁将军的报告,说科马洛夫已经遇难。塔斯社在当天14:00向世界报道了这次不幸事故。 ———摘自《大英百科全书》及《勇闯太空》
叶永烈:这肯定是个弥天大谎
新京报:《饶过孩子们吧!中学语文课本上的弥天大谎》一文中对于《悲壮的两小时》关于硬伤的指责是否确切?
叶永烈:我认为《饶过孩子们吧!中学语文课本上的弥天大谎》一文的批评是正确的。我很早以前在读《悲壮的两小时》一文时,就觉得“当宇宙飞船返回大气层后”要花费两小时才落到地面,违反常识;还有,这两小时之内,那位宇航员怎么能够与地面一直保持通话,也不合常识。读了《饶过孩子们吧!中学语文课本上的弥天大谎》一文,我以为所列举的理由很充足,足以证明《悲壮的两小时》是“弥天大谎”。
新京报:您认为是什么因素使这篇文章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叶永烈:这篇文章“非常生动”地描写了宇航员的献身精神,随着死亡时刻的逼近,那位宇航员所表现出来的无畏无私,使人“深为感动”。如果摒弃《悲壮的两小时》违反科学之处,这篇文章应当是出色的。
新京报:您认为选这篇文章的教材编撰者是否知道这篇文章的硬伤所在?
叶永烈:当然不知道。不光是中学语文教材编者没有看出来,发表这篇文章的杂志编辑以及许多语文教师都没有看出来。
新京报:这篇文章入选到中学语文教材合理吗?
叶永烈:当然不合适。应该立即从中学语文教材删去《悲壮的两小时》。
新京报:您怎么看待这一事情?
叶永烈:我曾经一再提倡现代青年应该“文理兼优”。全国统编教材中学语文高中第三册曾经选入我的文章《文与理》,就是强调:学文的应当懂一点理,学理的应当懂一点文。中学语文教材编者的文学水平当然是不错的,但是科学修养恐怕欠缺,不然就不会看不出《悲壮的两小时》的科学错误。
新京报:我们是否应该告诉孩子们真-相?这对孩子们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叶永烈:我们不仅应当告诉孩子《悲壮的两小时》错在哪里,而且应该让孩子们也从事吸取教训,一定要文理并重。作为未来的接班人,必须既有文学修养,又懂得现代科学。
孔庆东:教材编写是国家大事
新京报:记得您在两年前曾经和钱理群等编著了一本《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其中对于当下的中学语文教育进行了反思。不过,那多是从教育理念层面上。而这次中学语文教材入选了一篇硬伤累累的文章,您怎么看待这一事情?
孔庆东:我不能够只根据批判者的文章直接否定那篇文章,因为批判者没有提供第一手材料。只能说我同意批判者的质疑和那种负责精神。
新京报:您认为是什么因素使这篇文章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您觉得教材编撰者知道这篇文章的硬伤所在吗?
孔庆东:我想我们的教材中肯定还有不少存在硬伤的文章,其根本原因是编选者的水平不够,教材的编写权被很多利益集团垄断着,所以硬伤难免。不是他们故意要选存在问题的文章,而是他们看不出问题来。
新京报:您认为这会对广大的中学生读者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消除这种影响?
孔庆东:这种情况的影响当然不好,但是其实早就这样影响了,不是一时产生的,当然也不会一时就消除了。必须长期坚持批判精神。
新京报:您觉得在今后语文教材的编撰上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孔庆东:语文改革,最初是受到粗暴批判和围剿。现在看到人民和666都支持改革,改革成了主流思路了,于是很多人便来篡夺改革的成果。所以,必须坚持韧性的战斗,有左反左,有右反右。编纂语文教材一要有知名专家挂帅,二要有民主操作机制,三还要接受舆论监督,必须看成国家大事,才能少犯错误,多积善德。
网友继续挖掘:
始作俑者不出笔者所料,是一位署名冯峰鸣的不入流作者为混稿费而为花边小报瞎编的文字。登载在1994年的《故事报》上。大家都明白《故事报》上的文章都是些什么样的货色,所以对这位冯先生也没有什么可以过责的。文摘月刊《东南西北》1994年第9期转载了这篇文章,题目是《一位宇航员之死》。再后就辗转到了《读者》1995年第二期。编写中学语文教材的老爷们就是从《读者》上炒来的。
要说那帮老爷们不学无术也实在有些冤枉他们,至少他们把文章结尾中下面这段编造的实在太离奇的文字给删掉了(这就是教材中所说的对原著的修改):
一位青年,发疯一般冲进指挥台,抢过了话筒:“科马洛夫同志。请让我与您说一分钟的话!科马洛夫,我是你的情敌,是你情人的丈夫。一个小时前,我还恨你。想等你回来与你决斗.我发督要杀死你。现在我明白了,她为什么会爱你。你是最崇高最伟大的男子汉!就让她爱你吧!我也爱你!全苏联人都爱你!全世界的人都爱你[”
科马洛夫这时太激动了,“谢谢啦!全国全世界的同胞们,我也爱你们!正因为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爱,上帝才这样爱我,让我从千万里的高空飞向大地,在火与光的歌声里获得新生。同胞们,请与我一起喊一声吧——人民万岁!科学万岁!”
科马洛夫向人们亲切地挥着手:“我已经看见大地了.大地很美。如果上帝让我转世投胎,我还要当宇航员,和我女儿一起重上太空。因为太空很有意思.很好玩。真的.太空很好玩……”
轰隆一 一声爆炸,整个苏联一片寂静。人们纷纷走上街头向着飞船坠毁的方向默默地哀悼.哀悼……
(南京周国权摘自《故事报》)
“爱迪生救妈妈”真相
http://view.QQ.com  2009年09月25日08:48   浙江在线    我要评论(41)
●《爱迪生救妈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二年级(下)第30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版中,二年级下册第15课,有相同课文《晚上的太阳》)
课文大意:爱迪生刚满七岁时,就用镜子反光的原理来照明,使医生在自己家里为妈妈紧急做了急性阑尾炎手术。
商务版拉皮罗夫・斯科勃洛《爱迪生传》和Josephson Matthew写于1959年的《Edison》都没提到这一事件。但传记中没有记载,并不能得出这篇课文是虚构的结论。
我问父亲:阑尾炎是怎么诊断的?做手术要多亮的光?急性阑尾炎延误多久才有危险?答案如下:阑尾炎诊断基于症状和体征,腹痛,发热,局部压痛等。阑尾炎一旦诊断,要尽快手术,但没有说多少时间内必须进行;如果有穿孔危险或已经穿孔,就应该马上手术。手术的灯光以满足照明(能看清)为准。所以也不能得出这篇课文是虚构的结论。
但在美国留学时,我问了身边无数美国同学:知道爱迪生这个故事吗?所有人都摇头。然后我去查了阑尾炎的医疗史。最早对阑尾炎手术的论述是1886年。爱迪生生于1847年,电灯发明于1879年,1886年爱迪生已经是一个40岁的已婚男人了。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不可能有阑尾炎手术,更不可能有一个医生在他做的“有影灯”下,为得了急性阑尾炎的的妈妈做紧急手术——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本文点评者何易,现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学生,父亲是浙江邵逸夫医院院长)
“跟20多年前的小学教材相比,现行小学教材从观念到文本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我们不是存心找茬,而是以更高的要求要审视我们的孩子天天捧读的课本,以期让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研究小组认为,文艺类的作品,可以分为小说、戏剧、诗歌、历史、传记、非虚构六大类。前三者都属于文学艺术,都是生活的扩展,以想象的方式追求艺术的真实,有虚构的特权。后三者的写作必须严格按照事实本身,否则就是捏造。
《对话美国顶尖杂志总编》一书里,提到美国各个杂志都设有“事实核查员”这一岗位:“‘事实核查员’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查对所有的来稿中涉及的事实,复按所有的来稿中的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以保证杂志所传达的知识是准确无误的。这一点,在美国《National Geographic》(国家地理)杂志中更甚。他们的编辑部一共有20位事实核查员,以保证刊出的内容准确无误。结果他们在读者中建立了‘不出错’的信誉,以至于有一次弄错了美国加州一个小镇的名字,居然成为当天的新闻。”
而在小学语文教材里,文体混淆,有很多历史不像历史、传记不像传记的散文体篇目,既谈不上艺术的真实,也不符合基本的事实,这样的文章,可以称之为“伪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09-9-26 08:42 | 只看该作者
天啊。当年我就怀疑过卫星掉到地球上怎么可能回花2个小时!老师还骂我,原来是因为我是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09-9-26 09:3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09-9-26 10:25 | 只看该作者
不光只需要几分钟,而且大部分时间是处于无线电静默状态的。根本没法传输任何数据


不过么,文学,本来就和历史也不见得需要沾什么边。小孩子还分不清历史和文学之间的区别的时候,多看才是硬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09-9-26 10:52 | 只看该作者
读者在以前再初中还被当作班刊,但是我看了三期就不看了
第一次看,觉得人生哲理不错
第二次看,觉得怎么又是这些
第三次看,觉得怎么还是这些

而且这些东西很假大空,很CCAV的。

能赞同读者的,我觉得都有狂信者的潜质。这报刊很有文化大X命的味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09-9-26 11:00 | 只看该作者
编造的课文就算了。就是有些经典名篇,也是在按“正确的”方向解读,讲授错误的知识。比如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入风波里。”老师说,这是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多年以后才明白,人家老范其实是在感叹宦海风波险恶----被教育机器欺骗了好多年,NND。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09-9-26 11:06 | 只看该作者
我怎么没学过这篇文章啊 难道是我当天没去上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09-9-26 11:12 | 只看该作者
说到教育和新闻机构的诚实性,这是个喷泉式的水话题,没有尽头。

以前在书写上一直偏向于关注笔尖,现在才发觉,就个人的握持感来说,146真是无比舒适、无比妥贴的一杆好笔。
小白花的泛滥,是人之过,非笔之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PENBBS第27季墨水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钢笔论坛 ( 桂ICP备12002903号  

GMT+8, 2024-7-5 00:43 , Processed in 0.1370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