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30年代的香港墨水笔医院宣传单张。若从今天的角度看,内容似乎有点夸张。在今时今日,书写的机会也日渐稀少了。莫说是墨水笔,或是原子笔,笔坏了,换过一枝便是,用不着费时失事找医院「医治」。键盘和触屏已取代了笔,成为现在的主要书写工具,墨水笔过往的辉煌歴史已逐渐被淡忘。
30年代,可说是墨水笔的辉煌岁月。当年墨水笔尚未平民化,售价相当昂贵,一枝普通墨水笔的售价,动辄是一般文职白领的一月工资。30年代比较象样的Parker墨水笔,大约是8元一枝。故此,拥有墨水笔,可说是身份象征。在今天,每逢朋友聚会,多数互相窥探彼此的手机品牌和型号,惟于30年代,当时的潮流是互相看看对方衫袋中,挂着的是甚么牌子的墨水笔呢!不过,这情况只限于白领人士,一般劳苦大众是不会用墨水笔的,实际上也用不起。战前香港,读书识字的人不多,墨水笔的功用除了书写外,还可以代表身份。口袋中挂着墨水笔,可以表示自己是受过教育的斯文人,地位自然高人一等了。
30年代,时人较少穿着恤衫西裤,多穿长衫。由于长衫没有口袋,文人雅士需要将墨水笔的笔夹挂在右衽,笔夹朝外,笔身入内。这种「中西合壁」的配搭方式,看似格格不入,惟于当时而言,或许已是时髦的打扮了。
这么昂贵的用品,如果损坏了怎么办?当然是修理!这间香港墨水笔医院就应运而生了。据宣传单张所载,这医院一开就是两间,看来生意不错!总院在皇后大道中华人行7楼,相信已是第2代的华人行,因为第1代的华人行只有3层高;分院在弥敦道548号儿童书局,不知这间儿童书局与《儿童乐园》有没有关系呢?
宣传单张除了介绍医院位置外,同时刊登了牛津墨水的广告,这品牌现在已没有多少人认识,但在30年代,它是与 Parker 齐名的墨水公司。
宣传单张的背面,则用中英文对照,介绍墨水笔医院的服务。想不到区区一枝墨水笔,就有这么多的花样!内文有两点值得留意:第一是中文介绍所用句子相当文雅,可能是针对文人。或者是当时一般的中文用句,都是这么文雅;第二是英文介绍句子明显是照中文翻译,不过是俗称所谓硬译!但在当时来说,已经算是不简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