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PENBBS.COM第26季墨水隆重上市,详情请点击。

钢笔论坛

 找回密码
 论坛注册(注册原因请填:钢笔)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7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钢笔上水方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7 16: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梅西 于 2013-11-17 16:05 编辑

上水方式(一

       写一篇有关上水方式的文章,一直是笔者计划很久的愿望,无奈手边资料始终不够,时间上也不允许,偶有几次试写,却都不满意而放弃。各位朋友的催促,让笔者不可以再当一只鸵鸟,这篇相信对许多刚入门朋友都会有帮助的文章,会在笔者第三次重写下得到较完整的风貌。

       钢笔上水方式的变动,可以说是整部钢笔史的缩影,百年来笔身材料的差异始终不大,笔尖的制作在二次大战之前就已经成熟,现行产品的笔尖甚至不如老笔,唯一一直改进的只有上水系统和供墨系统。这两部分,看似简单,其实却是钢笔的生命,Waterman先生之所以投身钢笔的制作,最主要的原因正是希望改善供墨系统,派克和西华早期产品之所以成功,品质优异固然是原因之一,最重要的还是上水系统的改良。

       要写上水系统的文章是吃力不讨好的,我可以只单纯介绍,也可以把各家厂牌的典故由来解释清楚,但是工程过于浩大,历史上出现过的上水系统不下数十种,有的 普通人难得一见,有的根本不实用,要找齐目前还可以正常使用并且容易发现的种类,之间的取舍也算大费周章。

       终究还是写了,不同于其他网站上的参考文献,我只挑选最实用而常见的品种,并且尽可能找到手边的实品或示范笔,让朋友们可以不必过于浪费自己的想像力。笔 者把上水系统依照储墨方式,分成胶胆储墨、笔身储墨、可拆式储墨等类别,方便朋友们检索藏品。<br>一. 胶胆储墨:<br>很多上水系统都使用胶胆储墨,不管各种五花八门的方法,目的都只有一个:压迫胶胆,再利用胶胆的弹性吸墨。这种类型看似方 便,但是有个致命伤,胶胆的使用寿命不长,如果定时清洗,可以使用数年,甚或数十年,如果放任墨水干 涸,可能一阵子就报销了,这是所有胶胆储墨系统的通病,操作虽然方便安全,但是更换胶胆却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随着科技进步,生产胶胆的厂商也越来越少, 连带加速这类上水系统的淘汰,近年来虽然有人改以矽胶等号称永不腐坏的材料制作胶胆,却已经是时不我与,采用的厂商在前几年降到最低,直到这几年一些义大 利笔厂朝复古路线发展,才终于出现曙光。

       1. 拉杆上水(lever filling):选择这种上水方式作为第一炮是有原因的,从1910年代西华发明这种上水方式之后,几乎主宰了半个世纪的钢笔市场,直到插入式上水的普 及。这种上水方式普遍见于各个厂牌,唯一不愿意大量采用的是派克和部份欧陆笔厂,派克自认为是笔坛老大,和西华又是最直接的竞争对手,所以向来都开发自己 的上水方式,只在最便宜的学生笔parkette系列采用。

       拉杆上水的构造很单纯,笔杆上有一个金属横杆,拉起横杆和笔身成垂直后,可以带动连接拉杆的金属片,进而压迫装在笔杆中的胶胆,推回拉杆后,胶胆本身的弹 性会造成吸力,将墨水吸上而入墨。笔杆中的金属片依照厂牌的不同设计也有所不同,西华的笔款金属片连接到笔尾呈现一个U字型,类似派克21的金属片,本身 就有弹性,而华尔牌(WAHL)则是直接连在拉杆上,本身没有弹性。

       拉杆上水的优点是价钱便宜,零件简单好维修,操作极为容易,缺点是套入口袋时拉杆常常会勾住布料,造成未预期的漏墨,所以渐渐被其他系统取代。

Delta dolce vita拉杆上水示范笔

       1920大号地球牌Waterman patrician拉杆上水钢笔

       2. 月牙上水(crescent filling):不同于拉杆上水,月牙上水在笔杆上有一个突出的月亮型半圆金属零件,笔杆内则铸造成横片的形状,压迫月牙就可以压缩胶胆。月牙下方有个可以转动的塑胶或硬橡胶环, 环上有个缺口,如果缺口没有正对月牙,会卡住月牙而不至于误触而漏墨。这样的设计相当有创意,但是致命伤是月牙造成笔杆形状的不规则,插在口袋中容易造成 突起而不美观,所以在1930年代就被淘汰,当年最成功的厂家是conklin,倒闭后这种上水系统被人遗忘一阵子,直到钢笔收藏风气渐起,这类老笔因为 品质极高且不容易找到,所以价钱逐渐上扬,成为众多藏家渴求的目标,尤其是状况好的贵金属笔杆款式,几乎可说是难得一见。既然老笔找不到,新笔也有厂商复 产月牙上水的钢笔,最出色的该算是义大利Visconti的产品,品质稳定且价格合理,其中最早的哥白尼系列虽然沉寂一时,现在却已经不容易找到了。

Visconti 2000年月牙上水限量笔款

       3. 按钮上水(buttom filling):这是很有趣的上水方式,胶胆上横跨一条有弹性的簧片,簧片连接到笔尾的一个小按钮,按动按钮就可以促使弹簧压迫胶胆,松开后簧片回弹, 胶胆就可以膨胀吸水。笔尾的按钮在不上水时有小帽包住,使用时再转开,不必担心会误触。

       制作按钮上水钢笔最出名的应该算是派克,在vacumatic上市之前,所有的派克中高价产品都采用这种上水方式,现今这些产品都价值颇高,尤其是早期的Doufold,更是笔者的最爱,不管是朱红或是中国黄笔身,或是晚期大萧条时代推出色彩鲜艳的笔款,都是藏家追逐的目标。另外一家生产高品质按钮上水的笔厂是万宝龙,万宝龙早期的产品曾经尝试各种不同上水方式,按钮上水笔种是价值相当高的款式。

       按钮上水的操作方便,照说会是拉杆上水的强敌,可惜在派克发明vacumatic,万宝龙全面使用活塞上水后,已经没有大厂使用,终于渐渐式微。近几年复 古风气盛行,义大利的Marlen生产不少的按钮上水笔种,品质相当可靠,甚至生产史上第一支透明笔杆的按钮上水示范笔,是具有高收藏价值的平价好 笔。<br>[upload=jpg]/woshangdetu/ShangShuei/1/4.jpg[/upload]<br& gt;美仑Journal按钮上水示范笔<br>

1920年代派克大号duofold按钮上水钢笔

       4. 硬币上水(coin filling):这种上水方式其实和按钮上水类似,只是按钮上水的簧片由笔尾按钮启动,硬币上水却直接在笔杆上开个裂缝,由硬币类的扁型物体压进笔杆,压动簧片就可以上水。

       这类的老笔以地球牌最为出色,至今如果能找到贵金属笔杆并且附有原厂硬币的笔款,几乎只能用"运气"来形容,制作硬币上水新笔的厂家也极少,印象中只有Marlen,所生产的古欧元该是数十年来最精采的代表作。

美仑Auero古欧元硬币上水钢笔

5. 钥匙上水(key filling):钥匙上水又称火柴棒上水,这也是硬币上水的变形,不同在于把笔杆上的裂缝改成单一小孔,用合于孔径的柱状物体插入就可以上水。代表作品有Marlen的vitis笔款。美仑Vitis钥匙上水钢笔       6. 着陆上水(touch down):翻译成著陆上水其实很拗口,笔者还是习惯以英文称呼,touch down和之后的snorkel上水都是西华的代表作之一,同样由胶胆储墨,西华却可以开发出这种创意的产品,除了表示当年用心开发的诚意之外,更展现从 前顶极大厂的实力,要知道,touch down可是1940年代晚期的发明。Touch down在胶胆外多了一个金属套,金属套上方开一个小孔,笔杆则是双层的,第一层是外笔杆,第二层其实是一个金属滑套,转开笔尾后,可以拉出滑套,快速压 回滑套时,原先充满滑套的空气会产生压力,透过胶胆金属套的小孔压迫胶胆,再利用胶胆的弹性上水。不管这种方式实用性如何,西华的创意令人叹为观止,双层 笔杆又可以拉出另一节金属滑套,让爱好新奇的消费者趋之若鹜,也带来市场上的成功,1950年代西华再推出snorkel上水系统后,更将品牌形象推到另 一个高峰,直至70年代因为产品质素下降,市场策略错误才节节败退至今。        Touch down上水的钢笔,西华至今仍使用在厂方最高级的legacy笔款,这种上水方式相当特别,维修难度也不比拉杆上水高,唯一可惜的是双层笔杆加上胶胆外 的金属套,使胶胆容量变小,储墨量不高,而且让人不解的是,原理相同但构造更为复杂的snorkel却有更高的储墨量,笔者猜测,snorkel笔款可能 因为构造之故比较不容易泄漏滑套压下的空气,压迫胶胆的效率较高,储墨量也因此加大。<br>西华touch down钢笔分解图       7. 通气管上水(snorkel filling):又是一种难以翻译的上水系统,snorkel是潜水艇的通气管,早期潜水艇每下潜一段时间必须上浮到接近海面,伸出排气管,借以排出柴 油发电机的废弃并且净化艇内空气,西华设计的这种上水系统,可以伸出一根小吸水管,正好类似潜水艇的构造,因以为名。笔者始终认为,snorkel应该算 是钢笔史上最复杂的上水系统,用弹簧和螺纹的设计,可以让吸水管伸出收入,合并touch down的原理,让上水变得简单,加上吸水管可以伸长,直接油管口吸墨,上水时不会弄脏笔尖和握位,可以避免上水过后还要擦拭笔尖握位的麻烦,在推出当时 就引起一阵轰动,和派克同时其大量采用的aeromatic并称瑜亮。       要使用这种上水方式其实没有想像中困难,把笔尾旋扭逆时针转可以见到吸水管渐渐伸出,之后拉长笔尾滑套,再压回滑套就可以上水,顺时针转回旋扭就可以收回吸水管。Snorkel的上水方便又好玩,是当年成功的原因,西华当年最成功的经典名 作pen for man(PFM)共有五代,通通都采用这种系统,不过在多年使用之后,snorkel系统出现了问题,胶胆和吸水构造是一体的,不但难以拆装,胶胆腐坏后 更是难以更换,一支其他部位无损的笔,可能就此无法使用,所以渐渐被淘汰,直到60年代初期退出市场,西华也开发出新的压胆式converter并且沿用 至今。<br>西华snorkel钢笔       8. 气压上水(aeromatic filling):这种系统大概是所有资深笔迷最熟悉的,aeromatic system是派克的创新发明,从1950年沿用到1980年,近几十年来派克的成功作品都和这种上水系统有关。Aeromatic原理和其他胶胆储墨的 装置没有太大的差别,不过省去大部分压迫胶胆的机械结构,改以人手压挤,使胶胆容量大增,储墨量也令人满意。       气压上水的变形很多,不过原理都一样,结构最简单的派克21采用永不腐坏的矽胶材质胶胆,胶胆外部有半罩式金属套,金属套尾端有一个U型的铁片,按压铁片 就可以压迫胶胆上水,类似的构造在派克41、17等型号中都可以见到,在派克51的demi type中也可见,不过派克51的胶胆换成更高级的天然橡胶,供墨系统的毛细管也重金属材质。这种上水系统让许多台湾人深感怀念,在经济状况不好的年代, 能拥有一支派克21是多少学子的梦想。       派克除了这种廉价版的气压上水之外,在顶极品种如标准款的51采用改进过的系统,用料更为高级,原先半罩式的金属套变成全罩式,对上水系统的保护更好,储墨量加大许多,胶胆延伸近2/3的笔杆长度,大大改善书写的续航力,出水也比廉价款式更顺畅。       这种上水系统是派克所独创但是因为品质备受肯定,加上制作难度不高,当年仿效采用的品牌多如恒河沙,风行程度好似早期的拉杆上水或现今的插入上水,但是原 创者派克的贡献还是不可磨灭的。派克在推出气压上水几年后也顺应潮流,发展卡式墨水的笔种,在廉价活塞筒还没有面世的时候,以原先的气压上水为蓝本,也生 产几种可拆卸的气压式converter,将在最后一部份讨论。<br>派克51的全罩式大号吸水囊<br>派克21半罩式小号吸水囊</P>上水方式(二)       二. 笔身储墨:利用笔身储墨的上水装置比胶胆储墨的种类要少,笔者把种类粗分成笔管可以直接接触墨水和笔管内另有一固定装置储墨两种,笔管直接接触墨水,可以 想见储墨量大增,整支笔管的墨水可以书写许久,但是墨水如果接触笔管管壁,容易造成笔身材质变性或变色,在早年树脂或塑胶材质品质不佳的时候,笔身储墨变 成难度极高且容易发生问题的关键,加上如果要产生吸力,上水结构的精密度和耐用度要非常高,维修保养的成本也不便宜,所以这类的系统一直要到1940年代 过后才渐渐成熟。要降低制作难度和成本,有的厂牌另外设计出套件,在笔杆中另外加上一个固定不可拆卸的储墨装置,可以避免上述风险,但这已经是较晚期的设 计,且储墨量明显降低。       1. 滴入上水(eye dropper filling):这是最古老的上水系统,至今有超过百年的历史,waterman先生推出的第一支钢笔就是采用滴入上水,其他老厂也都有类似产品,派克 最早的产品,包含lucky curve,jack knife等都是采用这种上水方式,不同只在供墨系统的改良,1940年代之前的各厂牌安全笔,清一色使用滴入上水。滴入上水顾名思义,要将墨水滴进钢笔 笔管,使用上并不方便,要把笔尖握位部分转下,用滴管或其他装置把墨水滴进笔杆,再将笔尖握位锁回。 这种上水方式操作麻烦,又很容易造成漏墨,可说是相当不实用的设计,安全笔的发明,或许带来了预防漏墨的改良,但效果仍然有限,一样渐渐被淘汰。到 1920年左右,绝大多数的笔都改成拉杆上水,滴入上水的笔种已经渐渐消失。       现今仍然持续生产滴入上水钢笔的笔厂极少,日本的Namiki应该算是代表,厂方最高级的作品都是50号大笔,都采用滴入式上水,不过结构上已经有了重大 改良,早期滴入上水的笔杆中空无一物,百乐的改良在笔杆中增加一支类似活塞的杆状结构,可以彻底预防漏墨,实际成效如何不得而知,因为namiki每支 50号大笔都是艺术精品,我相信不会有多少人无聊到真的拿来试写。<br>使用滴入上水的Namiki 50号莳绘大笔       2. 活塞上水(piston filling):这种上水方式最为笔迷所熟悉,我们可以这么说:现今市面上的笔款采行的上水方式可以粗分成两种,一种是插入式上水,另一种就是活塞上水了,更严格一点说,插入式上水最常用的活塞筒根本就是活塞上水的变种。       很多刚入门的朋友搞不懂所谓活塞上水和活塞筒的差异,甚至直接认为活塞筒就是活塞上水,这是极为错误的观念,笔者要在这里强调,各家各派的活塞结构或许都 有差异,但是只要是活塞上水就一定是内建在笔管中,所有机械结构都是不可拆卸的,储墨的空间是整个笔杆而非可拆下的活塞筒,两种构造看似相近,制造难度和 成本却天差地远。       一支笔如果采用活塞上水,代表笔杆内径和活塞的尺寸公差要控制在极小的范围,活塞结构内建在笔杆中,使用者既然不可能拆下,零件耐久度就得大大提高,不管 是造成真空的活塞或是推进的螺旋结构都要讲究,早期的活塞使用浸过蜡液的软木塞,使用效果不好,并且每几年软木腐坏就要更换,相当麻烦,所以使用活塞上水 的厂商不多,随着材料进步,现今的活塞材质是永不腐坏的塑胶,制作用心的笔款更将螺旋结构改成永不碎裂的黄铜材质,我们可以大胆断言,只要是正常使用,活 塞上水的笔款寿命绝对远胜常见廉价的插入上水笔款。       坚持使用成本高、制作不易的活塞上水厂商不多,美国笔厂几乎从不使用,尤其派克西华等大厂,反而欧洲笔厂比较愿意脚踏实地,长期开发这类的产品。最具代表 性的当推德国笔厂,万宝龙和百利金已经有数十年制作活塞上水的经验,现存的品种几乎都无可挑剔,可惜的是,万宝龙也向成本和效率妥协,只在最高级的笔种 149和146使用活塞上水,在万宝龙渐渐沉沦的时候,百利金却还是死守活塞上水,厂方传统笔款清一色的活塞排开,这种坚持让人为之动容。现行笔厂中,百 利金是生产最多活塞上水钢笔的厂家。其他许多小厂,发现低价笔市场不容易抢攻,于是转向高价笔或收藏笔,活塞上水也成了厂方提升形象的最好选 择。<br>百利金M200活塞上水示范笔       3. 真空上水(vacumatic filling):这是派克的骄傲,在按钮上水渐渐呈现疲态,市场上节节败退的时候,派克决定开发新的上水方式,由第二代的小老板领军,花费钜资后,派克 发表这一款在1930年代惊天动地的上水系统,派克坚持不愿意使用和其他厂家相同的拉杆上水,于是想出将原先装在笔节的胶胆改装在笔尾,借由笔尾推杆推动 胶胆造成吸力的点子。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发明,胶胆储墨虽然方便安全,但是储墨量往往都不够大,滴入式上水储墨量大,可是却容易漏墨,派克的方法结合二者的优点,转开笔尾,按动 推杆就可以上水,有拉杆上水的方便,利用整个笔杆储墨,也有滴入上水的超强续航力,加上笔杆材料的进步,长时间接触墨水也不会造成笔身变色,所以派克的 vacumatic钢笔推出后就席卷市场,甚至沿用到早期的派克51,因为品质超着,厂方将配有vacumatic上水结构的钢笔笔夹加上一个蓝色方块, 又重新设计笔夹,现今大家熟悉的箭形笔夹于是面市,蓝方块也代表保用一生,和西华的白点有相同意义,分庭抗礼。       几年过后,消费者渐渐发现真空上水的缺点,产生真空吸力的胶胆和拉杆上水的胶胆一样会腐坏,但是拉杆上水的胶胆维修更换都相当方便,而派克的 vacumatic却必须要特殊工具,专业维修人员才能加以更换,所以派克重新开发新的上水系统,主宰钢笔市场数十年的气压上水于是诞生。       近几年来,也有一部份小厂生产类似真空上水的钢笔,义大利顶级笔厂Ancora和Tibaldi都有这类的品种,不过结构经过改良,派克的笔尾小帽和推杆是分离的,义大利笔则是合而为一,把笔尾转开后,弹簧会将笔尾推出,按动笔尾就可以上水。       笔者觉得vacumatic中文名称’’真空上水’’常常会和另一种上水方式vaccum filling(又称pluger filling)混淆,所以希望能加以正名,今后笔者所提到的中文真空上水都是指派克的vacumatic filling,其他厂牌所使用的vaccum filling则翻译成帮浦上水,希望可以让朋友们减少困惑。1940年代派克51型真空上水钢笔1930年代派克vacumatic钢笔解剖图       Ancora真空上水示范笔       4. 帮浦上水(vaccum filling or pluger filling): 在1940年代之前,各种上水系统百家争鸣,帮浦上水笔款虽然没有拉杆上水风行,但也可以算是主流之一。       最常见的帮浦上水笔款当属西华,这类的钢笔把笔尾转开后可以抽出笔杆中的帮浦,压回帮浦之后就可以产生负压,造成吸力,西华持续生产这类钢笔近20年,期 间不断改良,生产笔种款式极多,品质也相当优异,不过当年的帮浦结构以橡胶为主,长期使用仍然会造成腐坏,加上这类笔种对于气密性的要求极高,不但零件难 以找到,维修时的难度也相当高,在西华发展出touch down之后,渐渐被淘汰,和拉杆上水一样走入历史。       近年来义大利笔厂visconti也生产为数不少的帮浦上水钢笔,厂方以旧名vaccum filling称呼,但是笔者为了避免和派克的vacumatic filling混淆,依旧以帮浦上水称之。Visconti的机械结构有了相当大的改良,在笔节中设计了一个预备储墨槽,整支笔管几乎都可以成为储墨的空 间,又设计出携带式的墨水丸和墨水管,万一真的弹尽援绝,把墨水丸丢进墨水管加水稀释,马上又多出数十毫升的新鲜墨水可用,对于超高使用量的使用者而言相 当方便,加上材料的改进,所有零件都以不腐坏的材质制成,延长钢笔的寿命,上水效率也相当好,被笔者视为相当具前瞻性的上水系统。西华帮浦上水钢笔visconti纯银蚀刻春宫笔,附有可携式墨水管和墨水丸visconti以厂方的铁达尼号纪念笔为蓝本,将笔身剖半后以压克力树脂封存,可清楚见到上水储墨结构       5. 毛细管上水(capillary filling):资深藏家都知道,这是派克另一种创新上水方式,只曾经出现在派克61,而且生产时间相当短。基本上,毛细管上水是一种失败的商品,无论 在使用便利性,维修保养容鰫囥怹x墨量等都明显不如其他上水系统,只能说在钢笔历史上有独特的创意,实用性却未尽理想,是成熟度很差的作品。因为缺点太 多,派克马上更换上水系统,以气压上水取代,但是因为产品线和51型重叠,派克61受瞩目的程度一直不如51型,产量也明显少很多。       毛细管上水的原理由名称就可以知道,将一片多孔塑胶膜卷起后,利用虹吸效应上水。把笔管转开,可以见到一根外包铁氟龙的塑胶管,最上方有个开口,将笔管倒 插入墨水瓶后,墨水会由塑胶管的开口将墨水吸入,将笔管从墨水中拿出时,塑胶管外的铁氟龙会使墨水不至于存留在塑胶管壁,避免漏墨或弄脏使用者的手,笔管 尾端有个橡胶sealer,转回笔管后可以牢牢封住吸水管,使墨水不会过早蒸发。       这是很有趣的上水系统,可惜缺点太多,不够实用,但是收藏世界中,不成熟而早夭的作品往往有很好的收藏价值,派克61也不例外,早期毛细管上水的品种会比 晚期气压上水的品种抢手,要是可以找到笔杆上有个first edition盾形装饰的笔款更是难得,状况理想的第一版派克61存世量极少,资深藏家都会有兴趣。派克61解剖图(一)派克61解剖图(二)派克61解剖图(三)       6. 针筒上水(syringe filling):这种上水系统许多朋友可能相当陌生,不过有幸玩赏的朋友一定印象深刻,绝对聪明的上水系统,可惜制作难度不低,成本也不便宜。运用这种 上水系统的笔是visconti的一款小笔viscontina,整支笔采用芳香扑鼻的陈年赛璐珞制成,转开笔管后,可以见到一个金属管,管子末端有个钮 扣型的圆球,把圆球向后拉,可以发现一整支赛璐珞棒被拉起,因为赛璐珞和金属管间的密合度很好,可以造成吸力,借此吸上墨水。       这种上水方式很方便简单,可是却有着绝对技术性的考量,其他材料长期接触墨水后可能造成变性,容易变形或变脆,赛璐珞的化性稳定,所以被当成活塞的原料恰 如其分,而金属管壁和赛璐珞的密合度如果出问题,上水效率就会打折扣,加上赛璐珞的加工困难,所以这支笔的成本不低,制作失败率也高,visconti只 生产极少数的同类笔种,共有三种颜色,每种388支,在市场上一扫而空,手脚慢的根本连听都没听过。Viscontina上水图(一)<br>Viscontina上水图(二) </P>上水方式(三)       三. 可拆式储墨装置:最后一种上水方式,看似简单,却是全文最困难的部分,笔者一次次重写,只觉得自己江郎才尽。现代人所有事物都讲求方便效率,愿意使用钢笔 书写已属不易,传统上水方式普遍被认为麻烦而耗时,如果没有实质上的改善,往往不容易被年经族群接受,所以钢笔厂不断设计新的上水方式,希望能带来更好的 便利性,吸引更多愿意使用钢笔的族群。       时间回溯到1950年代末期,当年的派克以气压上水一统江湖,把拉杆上水推向淘汰的边缘,但是派克并不因此自满,因为许多顾客抱怨外出时无法携带墨水瓶, 却常常遇上墨水用尽无法继续书写的窘境,希望钢笔公司能设计出方便携带的储墨装置。派克公司在多年尝试后,推出新款的派克45,使用可拆换的气压上水墨水 筒,平时可以吸取墨水使用,外出时可以改用携带式可抛弃的塑胶墨水管,于是史上第一支使用抛弃墨水管的钢笔诞生。派克公司的创新,席卷钢笔市场至 今。<br>   <br> 其实类似的创意早在1920年代就有厂家尝试,当年的设计是一支玻璃管,里面有预先置入的墨水丸,使用时只要添入定量清水即可。这样的产品一直到1940 年代都还有少量产品,两次世界大战的军用笔也有类似款式,现今不但难以找到,状况好的部分品种甚至价值6位数台币,可是这种设计有相当大的缺点,玻璃管壁 太厚,储墨量会不够,管壁太薄,又容易碎裂,加上漏墨的问题一直无法克服,所以始终无法得到市场的认同。派克的设计以塑胶为墨水管材质,克服携带不易和储 墨量不足的问题,使用方便且质素令人肯定,所以短时间内就席卷低价笔市场,并且以这样的成功经验,改良过后使用在所有的产品,其他厂牌群起效尤,法国的威 迪文(waterman)取得地球牌的名称使用权后,也在1950年代末期开发出一系列使用可拆式储墨装置的笔,以CF为名(cartilage filling),这系列的笔以高超的品质受到肯定,持续生产到1990年代。笔型美丽且书写顺畅,是近代产品的经典。       1970年代后各家品牌都生产大量可拆式储墨装置的钢笔,西华的设计和派克很接近,采用气压上水的墨水筒,基本结构和固定式的装置都一样,只是和笔舌相接 的部分多了一个接头,使墨水筒不至于因为长期抽换而磨损。这样的设计很受欢迎,因为机械结构简单且品质稳定,所以持续生产至今,缺点是单价略高,且生产加 工比后来流行的活塞筒困难,所以目前只剩下西华持续生产,而派克受限于营运状况,早就向低廉的活塞筒妥协。不过产量最多的仍属派克和西华的商品,其中派克 在1960到1980年代的所有产品都使用这样的上水装置,有多种变形,各种形式间都可以通用。派克和西华的可拆式气压上水墨水筒,笔者有时会称之为压胆 式上水,这是取自钟泳麟先生的说法,这类的产品制作都相当精良,储墨量大,操作容易且出水顺畅,唯一的缺点是墨水筒中的胶胆偶而会有腐坏的困扰,而且一但 腐坏必须整个墨水筒换掉。尤其以派克的产品耐用性略差,不过正常使用下维持20年以上的寿命仍然没有问题。西华专用压胆上水墨水筒各种派克专用压胆上水墨水筒及活塞筒       数十年来,可拆式装置有数十种变形,笔者看过的笔或许不算少,但仍然自认为只遇过不到一半的种类,许多品种或许不算实用,但是其中的创意和巧思却令人拍案 叫绝,其中最搞怪的品种以日本笔为最,笔者有幸接收过一批日本老笔,里面的上水方式令人拍案叫绝,可惜多数都已经出让,没有照片。现行笔款中,最特别的当 属百乐高级笔厂Namiki的尾压上水式墨水筒,设计有点类似真空上水,不过所有零件都是不会腐坏的材质,耐用度相当令人满意,除了百乐自己的产品外,登 喜路交由百乐代工的中型莳绘笔和AD2000都是采用这种装置,这种上水方式储墨量相当大,上水效率也够,可惜排气管的设计不良,偶而会有断水的毛病。       最后介绍的是资深藏家视之如蔽屣,现代笔厂却趋之若鹜的活塞筒,也就是笔者常常提到的插入式上水系统,依照厂方的说法,这种上水方式可以兼具传统活塞上水 的上水动作,满足守旧派的坚持,又可以保有使用卡式墨水的便利性。这样的解释看似有理,却无法满足藏家挑剔的眼光,活塞筒可以大量生产,而且成本远远低于 其他可拆式x墨装置,可以交由落后地区代工,品质良莠不齐,很多制作粗糙的活塞筒,使用一段时间后就毛病百出,有的活塞气密性不好,造成上水效率不佳或漏 墨,有的零件不耐用,短时间后就损坏分解,类似的问题层出不穷,不要以为只有廉价小笔厂的才会如此,有很多大厂的活塞筒一样交由海峡对岸代工,品质之低劣 就不用赘述,万一再卖以高价,就令人不齿了。而且插入式活塞筒有先天的致命伤,储墨量不足已经令人诟病,加上缺少排气的通道,如果长时间大量书写,墨水持 续流出,笔舌供墨管道无法顺利将笔外的空气导入墨水筒以达致压力平衡,钢笔很容易产生断水或供墨不顺的问题,这样的毛病几乎资深藏家都遇过。百乐的尾压式 储墨筒多出一支排气管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改善这样的困扰,虽然不算成功,但是也算略有改进。奇怪的是,采用气压上水式墨水筒(压胆式)的老派克和西华却没有 这样的困扰,而且储墨量大增。早期活塞筒,构造和今日常见品种略有差异       很多朋友对于笔者一直排斥插入式活塞筒感到不解,经过笔者的说明,希望能略为解释,事实上笔者做过实验,将各种上水方式的钢笔一字排开,请朋友在旁计时, 测量各种上水所花的时间,结果发现除了少数特定上水方式如滴入式要花上将近一分钟,使用卡式墨水只要8秒之外,其他上水方式所耗去的时间相去不多,而且使 用卡式墨水还得等待好几分钟让墨水可以流到笔尖,从便利性来看,厂商强调的优点显然不能成立,而且操作难度也绝对没有降低。所以现代式活塞筒的好处便只剩 下对厂方有利的成本降低,偏偏这样的优点却无法让消费者享受,因为笔价没有因此下降。       使用钢笔的原因很多,有人认为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种对传统的尊重,有人认为是一种个人的品味,有人认为是身份的彰显,不管理由为何,我相信不会有人的 答案是因为廉价或方便。要廉价,台湾的原子笔品质一流价钱又便宜;要方便快速也绝对没有电脑打字占优势,既然如此,又花了比其他书写用具更高的价钱,且追 求的是个人的特质与情怀,何必在上水系统上妥协?       超过百年的钢笔发展史中,各家厂牌绞尽脑汁希望能设计出最理想的上水系统,早期百家争鸣的时代,制笔厂商以质素为第一考量而非成本,许多创意不错的上水系 统不断开发,但是却因为各种原因使生产无法继续,不断淘汰至今的结果,市面上剩下插入式上水和活塞上水两大流派,如果插入式上水真如厂商所言方便经济实 惠,笔者相信使用活塞上水的厂家必定难以生存,但是眼前所见,插入式活塞筒先天的缺点无法改进,而死守活塞上水的品牌却在业绩上渐渐展露实力,而且选用的 都是较为入门,重视品质的行家,是不是暗示着些许玄机?       行文至此,一系列关于上水系统的文章将告一段落,或许篇幅不多,资料不全,但是一万余字的内容却在重写多次,涂涂改改中勉力完成,除了李英豪先生的大作之 外,从未有类似主题的中文资料让朋友们参考,笔者写此一系列文章之前曾考虑良久,也查找不少原文资料,决定完全不引用或翻译现成的文章,而全数重新构思编 写,希望找到最实用的资料,以最平易的文字和实际的图片让朋友们可以对钢笔的上水系统有初步的了解,可以这么说,这篇文章是一百多年来无数前人的心血结 晶,笔者只是整理后加以介绍,文中未提及的遗珠不少,但多属实验性质或罕见的高价古董老笔,普罗玩家可能永远无缘得见,不如将重点放在现行仍然可以接触的 种类,让大家选购钢笔时可以参考,希望对朋友们有帮助,如果文中有任何谬误,也请前辈们不吝指正。感谢台南藏家庄先生、Ocean兄及台北林先生提供藏品 或照片,让本文得以顺利完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2
9#
发表于 2013-11-19 16:0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好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11-19 15:49 | 只看该作者
貌似图片和文章是倒序的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11-19 15:41 | 只看该作者
回流贴...就是本论坛的高人总结的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9 07:32 | 只看该作者
图片依次从开始  请自己仔细校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论坛注册(注册原因请填:钢笔)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07: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西 于 2013-11-18 07:09 编辑

不好意思 今天整理一下 重新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11-18 03:55 | 只看该作者
看不到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11-18 02:4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帮浦=负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3-11-18 00:56 | 只看该作者
以前看过,文章不错,介绍很详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PENBBS第27季墨水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钢笔论坛 ( 桂ICP备12002903号  

GMT+8, 2024-11-19 05:54 , Processed in 0.13100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