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读红楼梦之前
关于红楼梦,最早的记忆来自十岁以前,那时候,看到家里有一套大部头小说,叫红楼梦,但是从来没仔细看过,一是看不懂,二来,那个时候我最爱看的,是连环画,还有短篇故事。唯一看过的大部头小说,叫呼家将,而呼家将的情节,早就烂在记忆角落里了。第一次看到八七版的红楼梦连续剧,也是在那个时候,同样是看不懂,只对贾宝玉的荧幕形象印象深刻。
真正开始读红楼梦,则是二十多年后的事。真正认真看完八七版红楼梦连续剧,也是二十多年后的事。真正……不对,没有真正,一零版的红楼梦连续剧,实在看不下去。
第一次完整读完的红楼梦,是程高版本,程甲还是程乙,没留意,后来那套红楼梦借给朋友了。然而,就那套红楼梦,居然也是糊里糊涂的就读了三遍。
第一遍是囫囵吞枣,一口气读完,一头雾水。
第二遍,基本弄清楚了大部分人物的关系。
第三遍,基本弄清楚了荣宁二府和大观园的平面结构。
第四遍,看的是周汝昌校对刘心武续写的红楼梦,前八十回,读起来的感觉,明显跟程高版本不一样,我不做文本的仔细对比,仅仅表达读感。八十回后刘心武的续书,江湖气息浓重,武侠痕迹明显,跟程高版本的续书相比,情节有巨大的差别。
第五遍,还看周刘版本,只看前八十回。慢慢开始仔细咀嚼书中细节。
第六遍,现在正在看,也借着这个机会,分享读中感。大概也算读前感和读后感,因为,很难撇开之前阅读的感受,也很难撇开对即将阅读的预期。这也是第六次阅读的挑战,要争取做到放空自己的思维来阅读。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一部奇妙的作品。它的奇妙,原因之一,来自它的作者曹雪芹本身。曹公几乎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像样的生命痕迹,以至于后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的生平,理出来个大概。他写红楼梦,不为出版挣钱养家,也不为留身后名。曹公在世的时候,红楼梦的流传仅仅局限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内,那就是北京城旗人贵族曹公的部分亲戚朋友之间,而且,他写的东西很得他们的认同,包括曹公在红缕梦中流露的在他潜意识里的种种观念。
曹公所处的年代跟我们所处的年代不同,他的时代赋予他的道德观念和标准以及价值观等意识形态,跟我们的时代赋予我们的,天差地别。他的人生经历,他所经历的荣华富贵和人间苦难,都是后人难以想象的。这就意味着,阅读红楼梦,要暂时放空现有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阶级概念,等等。才能尽可能靠近曹公在努力营造的那个精神世界。只能说靠近,恐怕没有人能进入他的世界。
但是,红楼梦还有奇妙之处,它有强大的包容性,它像完全开放了接口的操作系统,兼容任何第三方软件,于是,红学就发展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对红楼梦的解读,神奇的是,红楼梦提供了这样一个灵活的母体,它能够让每个读者对自己的解读做到自圆其说。
有位禅学大师,说,诸经典皆是敲门砖,敲开门,为的是请出一个真人来,那个真人,就是我们自己。这话可以用到红楼梦上,红楼梦也正是这样一块砖。那些读出来的感悟,恰恰就是我们无意中看到的真实的自我。
为读红楼梦,还有许多准备要做。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