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PENBBS.COM第26季墨水隆重上市,详情请点击。

钢笔论坛

 找回密码
 论坛注册(注册原因请填:钢笔)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552|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功夫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2-28 00: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茶如人生,人生如茶,苦中有甘,平淡中有清香,我生活在闽南茶乡,自小就已经沉浸在茶的生活当中,特别是几年前在闽南与广东交接的凤凰山一带工作了4年,功夫茶从那时候起就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成为我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三月没有肉味,但不可一日不闻茶香!</p><p><br/><br/><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2"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font size="5"><b>闽南功夫茶</b></font></td></tr><tr><td class="unnamed2"><p><b>一、 闲话功夫茶</b></p><p>  过去,闽南一带市井上有种说法:"抽啦叭烟,听南音乐,泡功夫茶, 其乐无穷。"鲁迅先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我国 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在《蔡襄对福建乌龙茶的贡献》一文指出:"后 人为了纪念蔡襄的功勋,还把'君漠'名字在武夷山制成'工夫茶', 推广各地。现在闽南、广东潮州和台湾等地饮用乌龙茶地区,大都 称乌龙茶为'工夫茶'。有的其制法精巧而名为工夫,有的认为乌 龙品饮技艺雅美而名为工夫,各有道理。如深入研究,这可能是蔡 襄的别号'君漠'(注:莆田语音)两字读音借用出来的声韵形成的, 成为武夷山乌龙茶的一种品名。英文译成 cangou可以证明。"</p><p>  功夫茶若从茶品饮艺术来说,它则始于宋代的"斗茶",斗茶又 称茗战,是古代茶人对茶叶品质比美的简称。宋代范仲淹在《和章 眠斗茶歌》作了细致描绘,从武夷的景色、茶树的茂盛,茶农细心采 摘,进贡前如何品评,诗云:"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先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嘻笑何 处去;露芽(沾水茶叶)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指茶树)。终朝采掇未盈 (音 chan,围在腰上的裙子),唯求精粹不敢贪。研 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古代玉器)今园中蟾(月亮代称)。北苑将 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有山铜,瓶携江上中冷水。 黄金碾(铜制茶具)畔绿尘飞,紫玉瓯(茶杯)心雪涛起。斗余味中 轻醍醐(titu,奶酪),斗余香今薄兰芷。其间品弟胡能欺,十目视而 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br/><br/>  1762年《龙溪县志》载:"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茶。 以五月至。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深'之杯,必以 '大壮'之炉,凡烹茗以水为本。火候佐之。"</p><p>  烹著之水,强调"源、甘、轻"。陆羽在《茶经》中提出:"其水,用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蔡襄 《茶录》则说,"水泉不甘,能损茶味。"轻"水,是指雪水、软水,传说 清乾隆皇帝曾命人用银斗量出各种泉水,然后按水的轻重,排按优 次,轻者为上。<br/><br/>  上述引述,古人饮茶,很重视茶叶和水,同时还注重茶具,苏东 坡有诗云:"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历史的茶具除陶 瓷为主外,还有用金、银、玉器、玛瑙等制作的珍贵茶具;当今又兴 玻璃茶具等。而饮用福建乌龙茶的茶具,却别具一格:一曰"玉书 "(烧开水茶壶,扁形),二称"汕头风炉"(烧开水用,可调节通风量大小),三为"孟臣罐"(茶壶,宜兴紫砂制),四叫"若琛瓯"(白色 瓷杯)。品茗之时,四宝配齐,饶有情趣。 清代衰枚在《隋园食单》中,对乌龙茶的品饮有段生动的记述: "……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 咽,先嗅 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怡 情悦性,一杯之后,再试二杯,令人释燥平矜,始觉龙井(茶)虽清而 味薄矣,阳羡(茶)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感。故 武夷烹天下盛名,真乃不黍,且可瀹(yue,煮也)至三次,而其味犹 未尽。" <br/><br/>  古人饮茶重在品,《红楼梦》中妙五讥笑宝玉饮茶,一语道破 说:"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三杯便是饮驴了。"品为三 品,细细品尝,步步领略,方知风韵。宋代陆游诗云:"微吟齿舌香。 归时更清绝,竹影踏斜阳。"而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 桅翠庵",写得神传韵生,请看:</p><p>  "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的小茶盘,里面放 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 边有了耳,杯上镌着' '三个隶字,后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 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宇"的 (音贾,礼品。今年传古铜器,状如高脚香炉),递与宝钗。"那一 只形状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 '"与黛玉。妙 玉将"自己常日吃茶的绿玉斗斟与宝玉"。宝玉认为俗器。妙玉 "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 "斟与 宝玉。茶叶是湖南洞君山所产的银针茶"老君眉"。水是"五年前 我(妙五)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隔年 的雨水 那有这样轻浮。"把茶品饮艺术三要素(茶叶、水、茶具),写得淋漓 尽致,又是极度豪华奢侈。<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2"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font size="5"><b></b></font></td></tr><tr><td class="unnamed2"><p><b>二、 茶德</b></p><p>  中国茶文化集哲学、伦理、历史、文学、艺术为一体,是东方艺术宝库中的奇葩。已故中国当代茶学泰斗庄晚芳教授将茶德归为四项。</p><p>  廉----廉俭育德。茶可以益智明思,促使人们修身养性,冷静从事。所以,茶 历来是清廉、勤政、俭约、奋进的象征。 </p><p>  美----美真康乐。饮茶给人们带来的味美、汤美、形美、具美、情美、境美,是物质与精神的极大享受。</p><p>  和----和诚相处。同饮香茗,共话友谊,能使人类在和煦的阳光下共享亲情。</p><p>  敬----敬爱为人。客来敬茶的清风美俗,造就了炎黄子孙尊老爱幼,热爱和平的民族性格。<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2"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font size="5"><b></b></font></td></tr><tr><td class="unnamed2"><p><b>三、 厦门茶道</b></p><p>  厦门茶文化的精华是茶道。曾经有人认为茶道出在日本,其实,厦门仍保存古中国的茶道。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是茶艺,它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茶具、火候、环境。厦门的茶艺基本上具备这些条件。</p><p>茶 叶<br/>  茶以新为贵,优质茶叶是茶道的基本条件之一。 厦门人大多爱喝乌龙茶,它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外形色泽青褐,故称"青菜"。乌龙茶经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乌龙茶经冲泡后,口味醇厚。厦门人多爱选择安溪的"铁观音"。</p><p>茶 水<br/>  泡茶对水有严格的要求,因为水有软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钙、镁含量不到8毫克的称为软水,反之则称硬水。泡茶要用软水,用硬水泡茶,茶味变涩,茶香变浊,茶汤变色。明代许次经在《茶疏》中说:"精茗,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过去的厦门,淡水奇缺,多取井水泡菜,而以南普陀寺五老峰的泉水、鼓浪屿的"三不正"井水最佳。如今多用自来水,因海堤建设,北溪引水至厦,经沉淀除污,加上煮沸,都变成软水,符合泡菜对水之要求。</p><p>茶 具<br/>  厦门人饮乌龙茶,爱选用有加盖的陶器茶具,因其会"保香"和"保味"。最喜欢"孟公壶"和"若深杯"。"孟公壶"又称 "孟臣罐",容量仅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仅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个"孟公壶"与4个"若深杯"一起放在圆形茶盘中, 显有艺术欣赏价值。</p></td></tr></tbody></table></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valign="top" width="78%" height="500"><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2"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font size="5"><b></b></font></td></tr><tr><td class="unnamed2"><p><b>四、茶诗</b></p><p>《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唐]李白 <br/>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br/>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br/>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br/>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p><p>《蓝素轩遗茶谢之》明.邱云霄 <br/>御茶园里春常早,辟谷年来喜独尝。笔阵战酣青叠甲,骚坛雄助录沉枪。<br/>波惊鱼眼听涛细,烟暖鸱罂坐月长。欲访踏歌云外客,注烹仙掌露华香。</p><p>《咏 茶》宋·苏轼<br/>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贡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p><p>《武夷茶》清.陆廷灿 <br/>桑苧家传旧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br/>醒睡功资宵判牍,清神雅助画论文。春雷催茁仙岩笋,雀尖龙团取次分。</p><p>《尝云芝茶》[元] 刘秉忠 <br/>铁色皴皮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舌根未得天真味,算观先通圣妙香。<br/>海上精华难品第,江南草木属寻常。待将肤腠侵微汗,毛骨生风六月凉。</p><p>《对茶》[唐] 孙淑<br/>小阁烹香茗,疏帘下玉沟。灯光翻出鼎,钗影倒沉瓯。<br/>婢捧消春困,亲尝散暮愁。吟诗因坐久,月转晚妆楼。 </p><p><br/>《尚书惠蜡面茶》[唐] 徐寅<br/>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br/>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p><p>《雪煎茶》[元] 谢宗可 <br/>夜扫寒英煮绿尘,松风入鼎更清新。月圆影落银河水,云脚香融玉树春。<br/>陆井有泉应近俗,陶家无酒未为贫。诗脾夺尽丰年瑞,分付蓬莱顶上人。</p><p>《茶》[宋] 林逋<br/>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br/>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p><p>《娇女诗》左思 <br/>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晰。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有姐字惠芳,眉目粲如画。弛鹜翔园林,果下皆生摘。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心为茶剧,吹嘘对鼎。</p><p>《尝茶》[唐] 刘禹锡 <br/>生怕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br/>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p><p>《峡中尝茶》[唐] 郑谷 <br/>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br/>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家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p></td></tr></tbody></table>(部分内容引自WW.NIHAOTW.COM)</td></tr></tbody></table><br/></p></td></tr></tbody></table></p></td></tr></tbody></table></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28 0:50:30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论坛注册(注册原因请填:钢笔)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楼主| 发表于 2007-2-28 00:16 | 只看该作者
<p>潮汕功夫茶</p><p>茶具——功夫茶首先讲究茶具。潮州功夫茶具,有人说有四宝,有人说有八宝,有人说是十宝,其实,就完整来说应是十二宝。即陶壶(或盖瓯)、瓷杯、锡陶罐装茶叶用)、小砂锅、茶洗(上有孔盘、有人称为茶筛)、茶碟(放茶壶或盖瓯用)、泥炉(即上引文诗的竹垆、红垆、白色泥垆)、羽扇(或纸扇、扇风炉用)、龙缸(贮清水用)、水壶(或水钵)、茶橱、风炉柜,一共十二件。此十二件中如都是精品,便是十二宝,如只有四件,便是四宝,故无定论。一般来说,茶壶(或盖瓯)、茶杯、茶洗(或茶盘)、茶碟、水壶这数件,以宜兴等品窑出品之古稀陶醉瓷制品如孟臣、逸公之小陶茶壶、若深之古瓷杯、瓷碟、茶盘为珍贵。余如各式小泥炉,为本地产,羽扇、风炉柜可自制,虽也好看,但不算珍贵。只有茶橱是贮放珍贵茶具、茶叶等用的,一公尺方形,状如神龛,是漆金木雕的,它本身也是艺术品,其价值却往往超过上述那些已成为古玩文物的壶、杯、盘碟了。这一件,是潮汕所特有的。有珍宝的茶具,就得有个珍贵的橱柜来贮藏,精工的潮汕木雕,便派上了用场。还有一种茶担,用以装贮茶具,一头是茶橱,一头是茶柜(装风炉、木炭用),雕龙画凤,均极精巧。儒雅人家,呼茶童挑担、入山、浮水、监清流而烹茶,如现仙境。潮语柜与县同音,专施茶务的茶童,便被戏称为风炉县长。<br/><br/>&nbsp;&nbsp;&nbsp;&nbsp;潮汕功夫茶很普遍,普通人家,多有一套简单的茶具,而真正有一套古雅的茶具者不多。普通一、二把宜兴出品的紫砂小红陶壶或枫溪,高陂的盖瓯,白瓷杯和陶瓷茶洗,不算古雅,也算高洁。小陶壶有一杯的、二杯的、三杯四杯的,少数也有六杯八杯的,或扁柿形、或南瓜形或柚形、斗形...&nbsp;...小巧玲珑,多种多样;壶柄顶点和壶口线、出水口倒放成一水平线,俗称“三山齐”,为合格产品。有名家手制的,有明光暗光,有粗皮,有滑皮,壶璧或壶底往往刻上“一征冰心”之类的诗词名句,加盖孟臣、逸公、萼圃等图章,刀法娴熟,非有极高书法素养者难为之。装茶叶用的锡罐多是四两半斤庄,或方形,或菱形、或圆,加漆彩绘,也刻诗句,这些都是精巧的工艺品。<br/><br/>&nbsp;&nbsp;&nbsp;&nbsp;功夫茶之茶具,均宜小不宜大。明许次纾《茶疏》说:“茶注宜小,不宜过大。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烫。……独自斟酌,愈小愈佳。”这是有道理的。用大杯泡茶,由于水的热载量大,易将茶叶烫熟,使茶汤失去鲜爽味,甚且苦涩。茶杯也宜小宜浅,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杯且以白而薄者为佳,薄易起香,白能衬色。普宁贵政山出品的一种装茶陶罐,罐盖是双层的,彩绘造型均极典雅,小只可装二两,大可装三几斤。这两种茶叶罐,均是装高级茶的极好茶罐了。泥炉、小砂炉、榄炭一类烹茶用品,因烹煮麻烦,目前已被电炉、电热水壶、不绣钢锅、酒精灯等所代替。用木炭或火油灯煮水,烟熏煤气,实也不如电炉、酒精灯,一些原来极讲究功夫茶的,也改用电炉或电热壶了。因此,风炉柜、羽扇一类,也相随很少见了。至于茶橱,有钱人家,特制一橱,置于客厅,是很高贵的实用艺术品。 </p><p>&nbsp;&nbsp;&nbsp; 茶叶——功夫茶所用茶叶,只限于半发酵的福建岩茶,溪茶和潮汕的凤凰水仙一类(均属青茶类)。中国的其它茶类如红茶、绿茶、砖茶、或花茶、白茶等则不适合。因为若用功夫茶的冲法,往往苦涩不堪入口,只有这种半发酵的青茶类为上。习惯上功夫茶最好是用福建乌龙茶,即闽北武夷山的岩茶和河南的溪茶。乌龙茶是个总名,其中岩茶是闽北所产。铁观音则中要产于闽南安溪,故又称溪茶。岩茶和溪茶名目繁多,其中奇种、单丛、名丛大红袍、山仙、一枝春等都是名牌茶。<br/><br/>&nbsp;&nbsp;&nbsp;&nbsp;岩茶之名,因武夷山一带山多岩石,茶树多长于岩缝,故称岩茶。铁观音之得名,则传说是清乾隆年间,安溪县有一个佛教信徒叫魏饮,每天必备清茶一杯敬奉于观音像前。后来便发现观音庙旁有一棵奇特的茶树,挖回家中培植,制成的茶叶,芳香扑鼻,色泽褐绿,质重如铁,他疑是观音大士所赐,故名为铁观音。又一传说,这个茶种是安溪尧阳南岩山王士琅发现的。他移欲之后,制成茶叶,芳香超凡,后来进贡给皇帝,因茶粒紧结,质重如铁,色泽乌润,香气清高,滋味醇厚回甘,乾隆帝便赐名铁观音。以铁象征其重,以观音说明其美。这些传说,不管是否真实,以铁观音命名这种茶叶,都是恰切的。传说大红袍原产闽北,也是由一株奇特的茶树繁殖的。用原这株茶树制成的茶叶进贡给皇帝,皇帝赐了一领红袍披在这株茶树上,因此,这种茶树也就叫大红袍&nbsp;。<br/><br/>&nbsp;&nbsp;&nbsp;&nbsp;潮汕的凤凰山生产的茶叶,也属半发酵的青茶,也是功夫茶的用茶。其名目有水仙(俗称鸟嘴茶),单丛、浪菜等;上引丘逢甲诗的“鹪觜”便是鸟嘴茶。凤凰茶也是我国名茶这一种,茶粒较大,茶色黄褐,香气清馥,滋味浓醇而甘,汤色浅黄,是潮人和东南亚华侨爱好的一种茶。《潮州府志》载:“凤凰山名茶待诏茶亦名贡茶。”民间传说南宋末代皇帝昺,逃到潮州凤凰山,口渴思饮,采山中茶叶咀嚼,清甘止渴,称赏不已,所以凤凰山的这种茶树,便是被后人称为宋茶。传说末必是真实,但凤凰山茶是一种优质茶,却一直为人所公认。潮汕功夫茶这普遍,跟本地有名茶是息息相关的。<br/><br/>&nbsp;&nbsp;&nbsp;&nbsp;用水——功夫茶本诸陆羽《茶经》,自然讲究用水。《茶经》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潮汕功夫茶取水也重山泉水,上面引后逢甲诗“来试湖山处女泉”便是指潮州西湖山的处女泉(今日处女泉已是上滩死水)。其它如潮阳东山岩上的“曲水流觞”泉,黄冈的漱玉泉,揭阳黄岐山泉均为活水泉,洁净清甘,无杂味,仍如一些极为讲究功夫茶者所嗜爱。所以,备龙缸以贮清泉水,也就成为讲究功夫茶的一个条件。其实,只要没有杂质味的清水便可称为上水。城市自来水用氯化物消毒,有时有点气味,只要静置过夜,让氯气自然消失或延长煮沸时间,也就无味了。并不影响茶的质量。至于山泉水,有些看似清洁,却含多种矿物质,没有经过化验,也难断定为是否上水。但活水比死水质好,这是肯定的。不论什么水,在流动中都有自净过程,而死水却难自净,多有杂质杂味,所以,一般说陆羽的“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是有科学意义的。潮州功夫茶讲究用活水,也不是玄虚不可解。<br/><br/>&nbsp;&nbsp;&nbsp;冲法——这是功夫茶之称为功夫的最重要条件。有好茶好水和珍品茶具,如不善冲,就会全功尽废。潮汕人总结一句功夫茶的冲法为“高冲底筛,刮沫淋盖。”这是简单的概括。详细说来有这样的讲究的过程:纳茶、候汤、冲泡、刮沫、淋盖、烫杯、筛点八步法。先说纳茶。茶叶有粗有细有茶末,要先倒茶叶于白纸上,分成粗、中末三种,先将最粗茶叶放入壶底和出水口处,再将细末茶填作中层,又将稍细茶叶放在上面。这有个道理,粗叶放在壶底、出口和上层,使冲泡和筛茶的茶末不会溢出,茶汤清洁,且不浪费。纳茶不可太饱满,一般是壶瓯的六七成。因上茶都是嫩芽所制,茶叶紧结,冲泡后舒展力强(膨胀),纳茶太多,茶汤太浓而苦涩;三、四冲后,茶壶胀饱,水难进入,味又出不来,本来可冲筛四杯的壶,只能筛一、二杯,三、四位客人,只能一两人互让地喝着,也嫌失礼。</p>
3#
 楼主| 发表于 2007-2-28 00:17 | 只看该作者
&nbsp;候汤。过去潮汕功夫茶煮水有讲究“蟹目水”之说,今人则没有这样讲究,必须水全沸透。这是对的,因为水全沸开了才能杀死水中一般的细菌。古人许多论煮茶水的诗人均说蟹目水或鱼目水最好,如《茶说》谓:“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铫(砂锅)绿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樨,谓之婴儿汤;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宋徽宗《大观茶论》说:“几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并跃为度。”苏东坡煮茶歌则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都说是初沸的水为好。其实,当时他们喝茶是将茶叶放进锅里去煮的,所以,若将茶叶在全沸水里煮,则香消味苦,不堪入口了。所以宋蔡襄《茶录》说:“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明代许次舒在《茶疏》中也说:“水一入铫,便需急煮,候有松声,当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今人不明古人煮茶的真实情况。采撷古人片言只语,也讲起蟹眼水鱼目水来,实则大谬。功夫茶是冲泡的,水一定要煮沸。浸泡多久,过去有人讲究七步,即冲水后慢步七步的时间,大体可以。但不能硬性成文,还要看茶叶的稚嫩粗细程度,嫩芽茶、茶的各种成分容易溶解,不宜过久,久则香失味苦而涩;老叶茶,不容易溶解,时间可延长些,以不苦涩为度,这全凭灵活掌握。死读茶经也泡不出好茶。<br/><br/>&nbsp;&nbsp;&nbsp;&nbsp;冲泡。功夫茶讲究“高冲低筛”,这是相比较而言。所谓“高冲”只是将开水锅略为提高一点,从茶壶口周围注水,使周围直至底部的茶叶同时受热。若将开水锅口临壶面慢慢注入,则壶口茶叶受热太过而周围底部热度偏低;但若说“高冲”便将水锅高高提起急促直冲下去,非但使茶苦涩,且也动作不甚文雅。冲水要均匀点,不宜集中冲一个点成一个面,便不能一开始便直冲壶心。合理的冲法是:沿周围逐步冲,因为沿周围逐冲能使茶味平匀泡出。有人说直冲壶心是“冲破茶胆”,说得玄虚一点,好象“冲破茶胆”,这壶茶便全报废了。其实是因小陶茶壶是圆形的,沿壶口周围冲水,中心和边缘的茶叶也同时平均受热,所以不冲中心点是对的。<br/><br/>&nbsp;&nbsp;&nbsp;&nbsp;第一次冲水之后,壶口浮些白沫,这是附着茶叶的微小渣滓杂质,要用壶盖将它刮去,叫做“刮沫”,这是讲究清洁卫生。有些人用劣等茶叶,杂质更多,往往将第一冲茶水全倒出不喝,这也是符合卫生要求的。冲水刮沫之后,要用开水再淋盖,有加温作用,也使附着茶壶外面的一些茶末杂质清除尽净,是讲究典雅清洁之法。<br/>&nbsp;&nbsp;&nbsp; 冲泡。功夫茶讲究“高冲低筛”,这是相比较而言。所谓“高冲”只是将开水锅略为提高一点,从茶壶口周围注水,使周围直至底部的茶叶同时受热。若将开水锅口临壶面慢慢注入,则壶口茶叶受热太过而周围底部热度偏低;但若说“高冲”便将水锅高高提起急促直冲下去,非但使茶苦涩,且也动作不甚文雅。冲水要均匀点,不宜集中冲一个点成一个面,便不能一开始便直冲壶心。合理的冲法是:沿周围逐步冲,因为沿周围逐冲能使茶味平匀泡出。有人说直冲壶心是“冲破茶胆”,说得玄虚一点,好象“冲破茶胆”,这壶茶便全报废了。其实是因小陶茶壶是圆形的,沿壶口周围冲水,中心和边缘的茶叶也同时平均受热,所以不冲中心点是对的。<br/><br/>&nbsp;&nbsp;&nbsp;&nbsp;第一次冲水之后,壶口浮些白沫,这是附着茶叶的微小渣滓杂质,要用壶盖将它刮去,叫做“刮沫”,这是讲究清洁卫生。有些人用劣等茶叶,杂质更多,往往将第一冲茶水全倒出不喝,这也是符合卫生要求的。冲水刮沫之后,要用开水再淋盖,有加温作用,也使附着茶壶外面的一些茶末杂质清除尽净,是讲究典雅清洁之法。<br/><br/>&nbsp;&nbsp;&nbsp;&nbsp;烫杯、洗杯。茶壶未纳茶之前,一般要用开水先烫壶、烫杯,待将茶壶的水倒出,纳入茶叶,冲泡之后,便迅速洗杯。这时杯热而水已不甚烫,用灵巧的拇指、食指两只指拈杯打斜在另一个杯里打转,沏沏作声,逐个清洗。这个动作非老手不能为,但熟能生巧,往往令外行人叹为绝技。因为功夫茶杯就象半个乒乓球那样小,又不象一般喝茶那样人各固定一个杯,非这样,茶便易凉,也不卫生。所以,功夫茶也就得用这个方法,并非故作累赘之举。<br/><br/>&nbsp;&nbsp;&nbsp;&nbsp;筛茶。功夫茶讲究“低筛”。有两个原因,一是壶小杯小,若提壶太高,茶易凉;二是提壶高筛下时,茶汤生气泡,很不雅观。所以,“高冲低筛”也就成了工夫“茶经”的要点。筛茶还有所谓“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之法。即筛茶时不是每杯一次注满,而且循环筛洒,故谓之“关公巡城”,待壶底茶汤将尽时,点滴分洒,使每杯容量均匀,茶色深浅一致。这也有一视同仁之义。若是容量多少,深浅不一,用以待客,既不雅观,且也失礼,犯了茶规茶道,自非功夫可言。<br/><br/>&nbsp;&nbsp;&nbsp;&nbsp;潮汕有句俗语“假力(勤)洗茶渣”,是讽刺人们干了吃力不讨好的傻事情的。原来小陶壶在天天泡茶之后,年久了壶内璧便积附一层茶渣(茶渍)。有这一层茶渣,不下茶叶也可泡出一点茶色茶味来。所以,用有茶渣的陶壶泡茶,色味会浓些。有些人就以这种有茶渣的陶壶为珍宝,打破了便镶镶银,把它箍住再用。作为古玩名壶是不足怪的,若为保色保味,实不必要。因茶质(色味)之好坏在于茶叶,渗入茶渣之色味,反而影响了茶叶的固有特色,这又为严于品茶者所不齿。盖瓯是瓷制的,表面平滑,不会生茶渣,且清洗纳茶,冲筛便利,今人多喜用盖瓯,并不追求有茶渣的陶壶。<br/><br/>&nbsp;&nbsp;&nbsp;&nbsp;品法——中国人饮茶方法,应该说有两种,一种是饮喝,主要在解渴提神;一种是品尝,重在品味鉴赏。功夫茶居于后者。潮汕俗语:“茶三酒四游玩二。”说的是饮茶三人,喝酒四人,游玩两人最好。这当然不是绝对的,但也表明一种合理的客观情况。喝酒者要求热烈点;游玩者相伴太多,意向不易统一,两人易同心,纵不一致,也易服从;喝茶呢,居中,独饮孤寂,人多太热闹,呼三叱六也会品不出味来。有人凭这句话,茶杯只摆三个,也是“死读经”。但要品茶,确实不要太多人为好,三二良朋,静坐闲谈,天文地理,慢慢研究,也慢慢品茶,就越有味。品茶当然不只品味,要先闻其香,再品其味。喝功夫茶者,常常捧起茶杯接唇后,先闻一下,吸入香气,此时清香沁肺,骤觉清爽提神;然后仰面一啜,慢慢吞下,齿颊留香,喉底甘润,倍觉身心愉快。有人还将杯底再嗅一遍,回香回味,称这才是懂得功夫茶“三味”。有人说得更玄,说此时便“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红楼梦》中妙玉曾说:“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这也是太玄虚了。唐代诗人卢同在《谢孟谏议新杯诗》中也说:“一碗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清;六碗遇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清风生。”这也是说得很玄的。但卢同是诗人,他怎样感觉便怎样写。一般人的想象力没他那样丰富,品尝鉴赏一下功夫茶的香味,也会有清心愉快的感觉。至若再讲究在清雅的环境中——如古人所称道的茂林修行、画舫游艇、山亭水榭,或今人喜爱的音乐茶座中,则又是加一番情境趣味了。<br/>文章来源:汕头市图书馆
4#
 楼主| 发表于 2007-2-28 00:24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ff0033" size="2"><strong>中国十大名茶</strong></font></p><p><font color="#ff0033" size="2"><strong>1、武夷岩茶 (产于闽北武夷山);<br/>2. 铁观音 (产于闽南安溪);<br/>3. 龙井茶 (产于杭州西湖附近山中);<br/>4. 碧螺春 (产于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br/>5. 黄山毛峰 (产于安徽黄山);<br/>6. 君山银针 (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青<br/>—-</strong></font><font color="#ff0033" size="2"><strong>螺岛);<br/>7. 祁门红茶 (产于安徽祁门县山区);<br/>8. 六安瓜片 (产于安徽六安齐云山);<br/>9. 信阳毛尖 (产于河南信阳大别山);<br/>10.都匀毛尖 (产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自治<br/>—-州都匀山区) </strong></font></p>
5#
发表于 2007-2-28 02:16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ak47</i>在2007-2-28 0:24:26的发言:</b><br/><p><font color="#ff0033" size="2"><strong>中国十大名茶</strong></font></p><p><font color="#ff0033" size="2"><strong>1、武夷岩茶 (产于闽北武夷山);<br/>2. 铁观音 (产于闽南安溪);<br/>3. 龙井茶 (产于杭州西湖附近山中);<br/>4. 碧螺春 (产于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br/>5. 黄山毛峰 (产于安徽黄山);<br/>6. 君山银针 (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青<br/>—-</strong></font><font color="#ff0033" size="2"><strong>螺岛);<br/>7. 祁门红茶 (产于安徽祁门县山区);<br/>8. 六安瓜片 (产于安徽六安齐云山);<br/>9. 信阳毛尖 (产于河南信阳大别山);<br/>10.都匀毛尖 (产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自治<br/>—-州都匀山区) </strong></font></p></div><p>呵呵,这是旧的排名,现在据说君山银针备受抨击,说除冲茶时的形状外,无论色、香、味、保健等,无一可取。</p>
6#
发表于 2007-2-28 02:28 | 只看该作者
<p>以前喜欢喝清香型铁观音(“以前”包括上一年),由毛蟹喝起,至本山,到祥华。</p><p>终于到上一年底,开始只喜欢喝旧时10大名茶以外的了:普洱(尤喜生普)和单枞(例如雪片)。</p>
7#
 楼主| 发表于 2007-2-28 09:07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Capital</i>在2007-2-28 2:28:06的发言:</b><br/><p>以前喜欢喝清香型铁观音(“以前”包括上一年),由毛蟹喝起,至本山,到祥华。</p><p>终于到上一年底,开始只喜欢喝旧时10大名茶以外的了:普洱(尤喜生普)和单枞(例如雪片)。</p></div><p>凤凰单 丛 ,特别是雪皮片 ,我的最爱 阿!</p>
8#
发表于 2007-2-28 18:51 | 只看该作者
大家有没有喝过云南糯米香茶,虽然好像不是很有名气,但是别有一番滋味。
9#
发表于 2007-3-1 00:42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R9</i>在2007-2-28 18:51:16的发言:</b><br/>大家有没有喝过云南糯米香茶,虽然好像不是很有名气,但是别有一番滋味。</div><p>呵呵,我没有</p>
10#
发表于 2007-4-12 20:25 | 只看该作者
最早喝龙井,后来喝铁观音,再后来喝普洱(熟,老生).现在是早上熟普下午武夷正岩半天妖,晚上武夷正岩白鸡冠.不亦乐乎!&nbsp;&nbsp;&nbsp;&nbsp; [em07]
11#
发表于 2008-4-27 14:22 | 只看该作者
想不到AK还是个茶痴,^_^
12#
发表于 2008-4-27 14:53 | 只看该作者
老实说一句
这个东西喝多了容易得食管癌
太烫了
13#
发表于 2008-4-28 16:08 | 只看该作者
真的吗?容易得癌???我看来要注意了
14#
发表于 2008-4-28 17:53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茶喝得多了,不过好茶倒是没喝过
15#
发表于 2008-4-28 21:47 | 只看该作者
强烈支持潮汕功夫茶,呵呵,多喝有抗癌作用,不同意12楼的观点
16#
发表于 2008-4-30 10: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farmdoor 于 2008-4-27 14:22 发表
想不到AK还是个茶痴,^_^

AK还是笔痴、情痴。。。。。。。
17#
发表于 2008-4-30 11:5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 的帖子

这个茶都是滚烫的喝下去的
当然会损伤食道粘膜
在反复的损伤和修复之后
癌变的几率就大大提高了
福建和两广地区是中国食道癌的高发地区
和这个东西有不少关系
18#
发表于 2008-4-30 15:41 | 只看该作者
嘿嘿,读大学的时候在漳州。一直记得中闽百汇后面的那条台湾路。还有中山公园里的南音。
19#
发表于 2008-5-1 14:29 | 只看该作者

    我喝茶,但不喜欢功夫茶的泡茶方式,总嫌浪费茶叶的说。茶汤有浓! 盖碗也烫!还是喜欢用紫砂泡茶喝。
20#
发表于 2008-5-1 19:40 | 只看该作者
用紫砂的更好...尤其是传统型器...喝起来更有味道...原来喜欢喝铁...后来觉得大陆的茶越做越烂...现在改喝台湾的了...

本版积分规则

PENBBS第27季墨水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钢笔论坛 ( 桂ICP备12002903号  

GMT+8, 2024-6-2 21:58 , Processed in 0.19700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