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一直认为,现代笔最大的诟病在于——形式大于内容。</p><p>这也许就是我如此钟情于潜水艇和真空的原因——复杂的上水结构代表着不仅仅是形式,更多的是对完美的追求,对于用家而言,也多了不少乐趣。相比之下,现今派克产品那华丽的外表,空洞的内涵,低成本的上水模块,让人一声叹息。</p><p>特发此帖与大家分享一支老真空的浅尝之趣。</p><p>先来个全身照吧 </p><p></p><p>笔身上的日期代码显示,1937年的产品,虽然快70年了,但此笔是我见过成色最好的派克真空之一。除了笔帽有一些使用痕迹外,其余部分十分完美,包括国内很多玩家都忽略的重要因素——透明度。整支笔杆十分通透,导墨管、真空上水机构的活动均能一览无余。下面两张图是展示该笔透明度的照片:</p><p><br/></p><p>看完整体,应该到局部了,双色箭形笔尖,箭羽笔夹。我十分喜欢这样的装饰设计,因为当笔帽扣在笔杆上时,就会展现出派克的暗喻——整支笔其实是支箭,笔尖就是箭头,笔夹象征着箭羽。后来的终身保用蓝点,从某种意义上干扰了这一信息的传达。再后来,到了小时候日夜期待、祖国能够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美好21世纪,吉列公司把原本笔直的箭型标志改成了扭曲的变体“P”,最近又给豆腐的笔尖换上了心形图饰,把我曾经生活在1937年的灵魂弄糊涂了。哦,居然糊涂到忘记说不少人念想的“双珠”。 </p><p></p><p>接下来是打水装置了,第一次从图片资料上看到lock-down时,没多大具体认识,想当然地认为和平顶豆腐那种按钮上墨差不多。把笔拿上手后才发现,原来是个精妙的设计啊。在不增加笔身长度的同时,靠推进杆的lock-down最大限度地增加储墨量。后来这一装置取消后,整个真空上水机构起码向前移了1cm,可想而知啊。 </p><p></p><p>用手指将推杆逆时针轻旋,推进杆立即温柔地弹出来,第一次用时还真吃惊,因为弹出的行程较长,使整个推进杆外露出来的长度长于后期的塑料杆,不禁想起若干年前钟咏麟先生评论一款春宫表时所说的“一流”——“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故事。</p><p>理论上看,如此长的行程,打水效率必然高。<br/></p><p></p><p>如此精彩的lock-down,让手头上成色最好的普通真空也变得黯然失色,所以有了出掉那支灰珍珠的想法。 </p><p></p><p>同是派克真空,两个打水推进杆的比较。</p><p>我想,两者之间的差别,并不在于一个是铝杆、一个是胶杆,lock-down是设计者最初的意图,是在技术、艺术、理想上对完美的探索和追求,而后来的,仅仅是对成本、产量的妥协。<br/></p><p><br/> </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7 14:38:3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