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PENBBS.COM第26季墨水隆重上市,详情请点击。

钢笔论坛

 找回密码
 论坛注册(注册原因请填:钢笔)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178|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联生活周刊》朝鲜战争60周年纪念:为祖国而战----开篇文【朝鲜战争的中国价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3 1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qw007 于 2010-11-3 10:54 编辑

《三联生活周刊》朝鲜战争60周年纪念:为祖国而战----开篇文【朝鲜战争的中国价值】


朝鲜战争60周年纪念:为祖国而战



朝鲜战争的中国价值

Z恩来经过再三解释与争取,仍未如愿,斯大林坚持苏联空军至少还需要两个至两个半月才可能准备就绪……这是一个有直接关联的因果:如果没有苏联空军的支援,中国志愿军进入朝鲜无任何胜算的把握。苏联空军既无可能就位,那么,中国还能出兵朝鲜吗?
1950年10月11日,斯大林与Z恩来联名电报通知北京和平壤,告之他们的决定:准备放弃北朝鲜,让金日成及其政权和军队暂时退到中国的东北地区去……
这是朝鲜战争最为传奇的一刻。在收到电报的第二天,M泽东即复电表示同意他们的意见。如果说中国放弃出兵,这是最有可能的时刻。但是,第三天,M泽东做出了决定,在给Z恩来的连续三份电报里,均明确表示:中国出兵!

历史无可假设,后世读史者如果失去对历史现场的深度勘探与认知,无法理解当事人决策的曲折与艰难,当然也无法理解一场战争的价值与意义。

◎李鸿谷

和平与战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新生的共和国,最迫切的需要是什么?

这年底,M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在与斯大林首次见面时,M泽东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保障和平的问题。中国需要三至五年的和平时间,以便把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和稳定国内局势。中国这些重要问题能否解决,取决于是否有和平的前途。因此,中共中央委托我向您了解,如何和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保障国际和平?”斯大林的回应直接而肯定,《M泽东传(1949~1976)》里记录:“斯大林回答说:中国目前并不存在直接的战争威胁:日本还没有站稳脚跟,它对战争没有准备好;美国尽管叫喊战争,但它最怕战争;欧洲各国被战争吓怕了。实际上谁也不会同中国打仗。和平取决于我们的努力。如果我们齐心协力,不仅能够保障5年至10年的和平,而且能够保障20年至2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和平。”

和平是否可期,这是一个重大问题。这一年早些时候,L少奇秘密访问苏联,在他与斯大林会谈的问题清单里,排第一位的是:会不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和平是新中国最迫切的需求。

和平可期,并非简单的乐观。中国、苏联与美国的三国关系框架,是理解国际形势的方法论。1950年1月5日,M泽东正在苏联访问,也即在与斯大林讨论“如何和在多大程度上保障国际和平”之际,美国总统杜鲁门发布谈话声明:美国已决定从中国内战中脱身,停止军事援蒋,不干预台湾问题,同时亦将从朝鲜退兵。随后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解释说:美国在亚洲的环型防御线从阿留申群岛穿过日本和冲绳到菲律宾群岛。这意味着,朝鲜和台湾从战略要害地区排除了出去。

在对未来良性的预期里,这年5月19日,中国成立由Z恩来担任主任的中央军队整编复员委员会,决定在一年内复员120万人。稍后,中国的内政问题——中共中央电告华东局:要把“准备占领台湾”作为我们几个月内四大工作之一。即使朝鲜战争打响,当年的6月30日,被称为“中国革命的一个主要支柱”的土地改革法令颁布——这个时候,和平仍然是中国的期待与预期。

而战争改变了这一切。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这场战争,从历史学家的角度观察,意义重大。《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论为:“朝鲜战争是一场具有国际背景的内战,是朝鲜人民的悲剧性历史的现代的体现。一方面,它加深了这个国家的分裂,另一方面,它对战后亚洲的国际局势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它可以被视为当代历史中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观察这一划时代事件,重回历史现场自然重要——阅史者进入“现场”不免稍觉意外。战争爆发的第三天,即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在扩大朝鲜战争的同时,竟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声称:“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部队的占领福摩萨(台湾),将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及在该地区执行合法与必要职务的美国部队。据此,我还要求第七舰队阻止对福摩萨的任何攻击。”6月30日,杜鲁门命令美军参战。
甚至在命令美国军队参战前,美国方面即将其矛头指向中国,这当然令人意外。它的后果,金冲及先生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称:“深刻地影响了以后20年间的中美关系。”

美国为何如此迅速改变战略,决定介入战争?一般认为:“由于把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视为共产党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进攻的序幕,甚至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始,美国(请不要使用敏感词)对此做出了迅速而强烈的反应。”更微观地看,历史学家揭示的短期因果:美国放弃朝鲜与台湾,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朝鲜战争的爆发;而另一方面,中国的和平预期下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又被视为不会介入的事实部分,并由此形成预判……

更重要的是实力对比,即使中国方面对此的分析,也是偏重于这一比较。《(请不要使用敏感词)传(1949~1976)》里描述说:“1950年,美国钢产量8772万吨,工农业总产值2800亿美元。而当时中国的钢产量只有60万吨,工农业总产值只有100亿美元。美国还拥有原子弹和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设备,具有最强的军工生产能力。就连实力远比中国雄厚的苏联,也不愿因援助朝鲜而冒同美国直接冲突的危险。”

如此悬殊的差距,美国远东总司令麦克阿瑟所表现的骄横便容易理解,在其回忆录里,麦克阿瑟描述当时他的判断:“由于我们的基本上无敌的空军具有随时可以摧毁鸭绿江南北的进攻基地和补给线的潜在威力,所以我本人军事上的估计是,没有任何一个中国军事指挥官会冒这样的风险把大量兵力投入已被破坏殆尽的朝鲜半岛。”杜鲁门的女儿玛格丽特·杜鲁门在为父亲撰写的传记里记录:“‘中国或苏联进行干涉的可能性如何?’父亲问。‘可能性很小。’麦克阿瑟将军说,‘要是他们在头一两个月内进行了干涉,那倒是有可能决定战局的。’”

独立与富强

回应杜鲁门的宣示,中国(请不要使用敏感词)也迅速而直接。Z恩来以外交部长的名义发表声明:“杜鲁门27日的声明和美国海军的行动,乃是对于中国领土的武装侵略,对于联合国宪章的彻底破坏。”《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记录:“中国(请不要使用敏感词)在7月间决定将原来广东、河南的战略预备队第38、39、40军调往东北,和第42军合组成东北边防军,作为‘以防万一’的准备。”但是,局势的演变比想象的要迅速而恶劣。

美国军队9月15日在朝鲜仁川登陆,迅速北犯……在后来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上,Z恩来的报告指出这样的事实:“从8月27日到昨天(10月23日),美帝国主义的飞机已侵入我国12次,最近不仅在鸭绿江,而且飞到了宽甸来示威、侦察、扫射和轰炸。”在将台湾视为自己“不沉的航空母舰和潜艇补给船”后,美军开始了直接而赤裸裸地对中国大陆的侵犯。

10月,美军越过“三八线”,向中国边境推进。Z恩来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郑重指出:“美国军队正企图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美国军队果真如此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此前的国庆讲话,Z恩来总理已明确宣布:“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但是,实力对比加之进军顺利,麦克阿瑟与杜鲁门对此的判断是:中国人进行干涉的可能性很小。他们对(请不要使用敏感词)代表中国(请不要使用敏感词)的声明置之不理。

以常理度之,麦克阿瑟与杜鲁门的分析,未必失当。

H乔木后来回忆,出兵朝鲜是M泽东一生中最难做出的两个决定之一(另一个是1947年与国民党决裂、开始解放战争)。这个年代的中国,不仅是中美实力对比的巨大落差,中国的困难也超出想象。在《L富春选集》里,这位中国经济运作重要的当事人描述当年:“1949年的生产量与历史上的最高年产量比较,煤减少了一半以上,铁和钢减少了80%以上,棉纺织品减少了1/4以上。总的来讲,工业生产平均减产近一半。”再看农业,统计表明:全国粮食产量比抗战前降低21%,棉花产量约相当于抗战前产量的54.4%,耕畜减少了16%。各地的交通运输遭到严重破坏,城乡交流近乎隔绝,市场萧条。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统计,这一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不及印度一半。

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M泽东很动感情:“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样说,心里也难过。”相对应于情感因素,从理性的角度看,《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记录当时不同意见主要是:“(1)我们的战争创伤还没有治愈;(2)土地改革工作尚未完成;(3)国内的土匪、特务还没有彻底肃清;(4)军队的装备和训练尚不充分;(5)部分军民存有厌战情绪等。”这些当然都是实情。

这种种困境之上,已经开战的战争可能形成的格局,Z恩来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上分析:“朝鲜如果被美帝国主义压倒,我们东北就无法安定。我国的重工业半数在东北,东北的工业半数在南部,都在敌人轰炸威胁的范围之内。如果美帝打到鸭绿江,我们怎么能安定生产?鸭绿江1000多里的防线,需要多少部队!而且年复一年,不知它哪一天打进来。这样下去怎么能安心生产建设?”战争按此形势演变,P德怀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在此推演下,就有了P德怀极著名的一句判断:“出兵朝鲜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

后来,M泽东跟金日成描述当年的决策:“我们虽然摆了5个军在鸭绿江边,可是我们政治局总是定不了,这么一翻,那么一翻,这么一翻,那么一翻,嗯!最后还是决定了。”

现实的演进及其考量,当然是形成决策的关键。但是,仅以此来观察M泽东及他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将远远不够。更早一些时候,在《论联合(请不要使用敏感词)》里,M泽东便有清晰论述:“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独立与富强的中国,才是M泽东那一代革命家的理想与使命。无此体察,我们难以摆脱庸常之人现实与实力计算的低级别的窠臼,更无可理解一代伟人选择之超越性基础。即使朝鲜战争打到极端,Z恩来的论述既悲壮,也有一代革命家极其令人景仰的担当,他说:“我们这一代如果遇着第三次世界大战,为了我们的子孙,只好承担下来,让子孙永享和平。不过我们绝不挑起世界大战。我们应力争前一种前途,力争和平。但也准备应付后一种可能,应付世界大战。”

战争与胜利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历时3年的朝鲜战争终告结束。

当时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克拉克,后来在回忆录里说:“在执行我(请不要使用敏感词)的训令中,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的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麦克阿瑟与李奇微一定具有同感。”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里论述这场朝鲜战争:“鉴于这个新共和国令人尊敬的军事强国的地位正是由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卓越战绩确立,因而有必要对这一地位的如何取得作一简单回顾。官修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战史这样写道:虽然中国红军只是一支由农民组成的军队,但从它自身具备的战略战术水平来看,仍不失为一支第一流的军队。不妨说,由于武器装备的某些不足,它在军需方面是贫乏的。然而,它的半游击的战术正是建立在一种没有重武器和大量运输负担的机动性的基础上。在同一件事上,穿棉制服的中国苦力可以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士兵都高出一筹,他能够神不知鬼不觉地接近任何一个敌方阵地。只有经过这样遭遇的美国人才能理解,在半夜,那些精灵一般从地底下钻出来的进攻者的手榴弹爆炸和冲锋枪扫射是何等令人胆战心惊。新闻记者们喜欢说什么‘亚洲游牧民族的人海战术’,这与事实真有天壤之别。实际上,中国人进攻的单位很少大于一个团。甚至这样的兵力也往往被分散,化为一种似乎是无穷无尽的排规模的穿插运动。中国红军之所以可怕,并不是因为人众,而是因为其骗术和奇袭。”

当然,这场战争也让中国人付出了高昂的成本:此后长达20年时间,中国被联合国拒之门外;同时,也不得不无限期推迟解放台湾的计划。这是战争改变的历史走向,但将这场战争置于更宽广的背景里,它的价值与意义自有另种面目: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直被动而失败的各种屈辱的战争经历,经此一战,面貌大变——《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论及:“这个胜利,是在对方拥有现代化武器装备,特别是完全掌握着制空权的条件下取得的,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对远东及世界局势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即使最克制的历史观察与评价,《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也如此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朝鲜冒险付出的代价确实很高,但安全得到了保障和中国国际威望提高所带来的益处超过了代价。”

我们从历史性的观察与评论回到历史现场。停战协定签订稍后,在中央人民(请不要使用敏感词)委员会会议上,M泽东总结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伟大的,是有很重要意义的。第一,和朝鲜人民一起,打回到三八线,守住了三八线。第二,取得了军事经验。第三,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由于以上三条,就产生了第四条:推迟了帝国主义新的侵华战争,推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M泽东传(1949~1976)》解释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经济建设获得了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这对于长期处于战乱的中国人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后人读史,面对这段历史不免深觉吊诡,对于新中国最重要的和平时期,却需要用“以战止战”的方式获得,这断非普通人能够想象。

在这个时刻,再来回观出兵与否的争议及其最终拍板,即使力挺出兵的彭德怀亦有如此深沉的感叹与重要的评价:“这个决心不容易定下,这不仅要有非凡的胆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具有对复杂事物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断力。历史进程证明了毛主席的英明正确。”

富强中国的条件与路径

中国所有和平的期待,为的是建设一个富强的国家。那么,朝鲜战争改变了什么?又为这个新生的国家带来了什么呢?

实力对比与国家的战后困境,自是是否出兵的重要权衡因素,以当时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操盘人——分管财经的中财委主任C云的角度,他如何来看待这场战争并应对它呢?这其间还稍有曲折。C云秘书周太和告诉《陈云传》的编写者:“薄老写《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时开座谈会,我参加了。薄老讲:‘陈云不同意出兵。’我说:‘奇怪了,C云同志回来讲,M主席定了以后,他很支持,没有说不同意嘛。’1986年,我问过C云:‘出兵朝鲜你不同意呀?’他说:‘谁说的呀?’我说:‘一波讲的。’他说:‘这有一个过程。’”陈云为什么由不同意到同意呢?C云问M主席:“美国飞机会不会越过鸭绿江来轰炸内地,把经济搞乱?”M主席非常英明,M主席说:“不会。”C云说:“那我同意出兵。”

人均国民收入不及印度一半,仅有27美元——这就是中国当年的现实,加之战争,C云将如何掌控并扭转这般局面?精彩之处在于,M泽东所肯定表示的“美国飞机不会轰炸内地”,对“战时经济”的制定者C云而言,不是一个定量而是一个变量。在中国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一周后,C云、B一波联名向M泽东并中共中央书面报告了对时局的估计与财经问题的对策。对抗美援朝开始后时局的发展,陈、薄提出三种可能:一、邻境战争,国内平安;二、邻境战争,国内被炸;三、邻境战争,敌人在我海口登陆,全国卷入战争。这三种可能性究竟以哪种可能性作为对策的准备基点呢?在陈、薄的对策报告里指出:“我们的对策,暂以第二种局势为基点。如时局只变到第一种局势,则我可应付裕如;如时局变到第三种局势,则财经对策需另制。但目前先把基点放在第二种上,对将来另制第三种局势的对策,也不矛盾。”

一个国家战争的应对,资源重组,绝非静态的收支增减。《二十世纪中国史纲》里描述:“抗美援朝战争是不是会严重影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这是不少人曾经有过的担心。事实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在国内掀起的抗美援朝运动的热潮,大大激发了全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它不但没有妨碍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国内的生产建设。”而战争进行一年,直到最后战争结束,其局势亦确如M泽东所判断,“美国飞机不会轰炸内地”。

结果,有力的运筹与应对,加之全国民众爱国热情所促发的国内生产建设——1951年的经济数据出人意料地大幅增长:财政总收入为133.1亿元,财政总支出122.5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04%和80%,达成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的局面。而且应对政策中排第三位的“其他”——经济建设投资和文化事业经费,也大幅度超过上一年的17.5亿元,达到37.6亿元。

在战争情况下,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但是,这是那一代中国治国者的“终极目标”?当然不是。因有这般良势,建国初的“三五年恢复”,开始精确化——1951年初,M泽东提出:“三年恢复,十年计划经济建设。”按此目标,1953年将是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那么,编制五年计划成为重要任务。更核心的问题在于,五年计划里的那些启动并完成中国工业化的内容,由何而来?

M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签订的苏联向中国贷款协定规定:苏方向中方提供3亿美元贷款,在5年内分期交付,用来偿付苏联交付给中国的机器设备。贷款年利率很低,定为1%。中国(请不要使用敏感词)用这笔贷款从苏联引进大型项目50个。这是新中国尝试利用国际资源工业化的开始。那么,五年计划,重点在那里?(请不要使用敏感词)在《三年来中国国内主要情况的报告》里提出:“五年建设的中心环节是重工业,特别是钢铁、煤、电力、石油、机器制造、飞机、坦克、拖拉机、船舶、车辆制造、军事工业、有色金属、基本化学工业。”

这显然是深远影响后来,直至现在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初始方向选择。回到历史现场,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阶段,轻工业是中国发展的主体方向,而当大规模经济建设将要全面展开时,重心转向了重工业,为什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请不要使用敏感词)传》对此的解释是:“半殖民地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结构是畸形的:轻工业所占比重极大(当时因为原料和市场等条件的限制,已有设备的利用率还很低),而重工业的基础却异常薄弱。钢在解放前最高的年产量只有92.3万吨,在1949年只有15.8万吨,而且缺少轧钢设备,以致有限的钢产量产品也不能全部得到利用。煤矿大多是临时性的小斜井,寿命很短。机器工业的生产能力也小得可怜,而且设备落后。至于精密工业、国际尖端和工业技术的水平,更无法同发达国家相比拟。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就根本没有经济上的独立自主可言,没有巩固的国防可言,更没有现代化可言。”最后,通过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轻重工业的投资比重分别为11%与89%。

重工业的方向既定,没有苏联的支持,完成它,甚至仅仅是完成计划编制都没有可能。那么,在已经在1950年初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两国关系框架里,苏联的支持没有疑问?历史哪有如此轻易之事。当时中苏两国面临的甚至是“信任”问题,按M泽东的形象说法,“苏联人从什么时候开始相信中国人的呢?从打朝鲜战争开始的”。

朝鲜战争,中国出兵作为决定性因素,解决了中苏双方的信任问题,并促使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直接支持。1953年5月15日,L富春和米高扬分别代表中苏两国(请不要使用敏感词)签订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请不要使用敏感词)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请不要使用敏感词)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根据协定,1953至1959年,苏联将援助中国建设与改建91个工业项目,加上1950年签约的50个项目,共141个项目。中国的工业化,富强国家,由此发端。

中国最初工业化的启动时期——“一五”计划,“相当成功”,《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如此评价。这由一系列重要增长数据构成: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8.9%(按不变价格计算),农业产出和工业产出每年分别以3.8%和18.7%的速度递增。由于人口年增长率为2.4%,而人均产出增长率为6.5%,这意味着每隔11年国民收入就要翻一番。与20世纪前半叶中国经济的增长格局比较——当时产出增长速度仅和人口增长速度相当(1%)——第一个五年计划具有决定性的加速作用。就是同上世纪50年代大多数新独立的、人均年增长率为2.5%左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经验也是成功的。这本通史解释说:“苏联提供的技术帮助和资本物资,其重要性不论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

一场战争,从领袖的角度看,它解决了中苏的“信任”问题;而从国家的发展战略角度观察,它构成了中国工业化的条件,并因此形成基本路径。如果我们只将视角局限于战争本身,我们将很可能对此视而不见。但是,战争的价值与意义,又怎能忽视这样的结果呢?

中国立场

像朝鲜战争这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争,受限于利益、知识格局以及资料来源种种,多数分析的局限性当然可以被理解。但超越这种种之上,这场战争的独特性尤其是传统的思维逻辑,却需要被重新认识。传统的朝鲜战争分析框架,其主流系中苏联盟对抗美国集团,亦即社会主义集团对抗资本主义集团——在冷战框架之内。这当然是一种有价值的方法论,但是中国人民的“独立与富强”期待,以及由此而做出的种种选择,在此种框架之内,却是传之不远,易被遮蔽。因此也形成论者歧义多重之局面。

讨论朝鲜战争的中国价值,确定中国本位与立场,才是关键。自此出发,这场战争的中苏/美国的“冷战”结构,或者改由中国/苏联,中国/美国以及苏联/美国三角框架的方法论,才是破解之道。幸运之处在于,随着苏联档案材料的解密,我们已有机会重建中国立场。

那个细节,价值重大。当斯大林与Z恩来联名向中朝双方发出电报:放弃北朝鲜……这时候,曾经的讨论相对都集中于如果中国不出兵,在中国/美国结构里,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很自然,不出兵,其危险一如P德怀所言:“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而且,中国城市已遭美国军队轰炸。

那么,在中国/苏联的结构里,中国会面临什么格局?

苏联空军支援中国志愿军,是斯大林的一个承诺。在朝鲜战争爆发的初期,斯大林希望中国军队能够介入,已解密的材料表明,他在通过苏联大使罗申转给Z恩来或M泽东的电报中称:“我们不清楚,您是否已决定部署9个中国师在朝鲜边境。如果您已做出决定,我们准备给您派出一个喷气式歼击师——124架飞机,用于掩护这些部队。”杨奎松在其所著《(请不要使用敏感词)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里还综合解密材料:斯大林甚至慷慨表示,一旦中国的飞行人员掌握了这些飞机,这个飞行师以及已经在上海担任防空任务的另外一个飞行师的所有装备,都可以移交给中国方面。这是斯大林请求中国出兵提供的前提条件。

中国出兵与否的军事讨论部分,有无空军的支援甚为关键。中美双方在此项对比上,最为悬殊——正如麦克阿瑟所言:“我们的基本上无敌的空军具有随时可以摧毁鸭绿江南北的进攻基地和补给线的潜在威力。”如果没有空军支援,中国进兵,甚或国内亦将难保。

对苏联解密材料占有最多的研究者沈志华教授分析:“中国是否同意出兵援助朝鲜的问题,是中苏结成同盟以后斯大林与M泽东之间发生的一件最重大的事情,也是对中苏同盟的第一次重大考验。”这个考验最后戏剧性集中于苏联是否提供空军支援。那一时刻,Z恩来与L彪赶赴苏联,与斯大林在黑海别墅会谈,Z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希望斯大林能够实现诺言,提供空军支援。其结果,研究者李海文和张希描述:会谈结束后,斯大林与Z恩来于当晚(1950年10月11日19时)联名致电中共中央通报了会谈结果,因苏联空军目前尚未准备好,暂时无法出动,故决定中苏均暂不出兵。其主要根据是:苏联空军须待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后才可出动支援志愿军在朝鲜作战。

这个结果当然令人震惊。要理解其间曲折,则须回到中苏关系的历史逻辑结构之中。

“二战”后苏联在亚洲利益的保障是《雅尔塔协定》,因此利益所系,沈志华在其《M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一书里描述当年的关系结构:“斯大林对华政策的主要对象是国民党(请不要使用敏感词),重点在于保护和实现苏联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而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革命则是苏联外交斗争中的借用力量。”问题是,M泽东与中国共产党最后取得了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并建立了新中国。这时候,苏联在中国东北的利益——长春铁路和旅顺口、大连保证的苏联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面临调整。M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在长达两个月艰苦的谈判后,终于将其权益归还中国。《(请不要使用敏感词)传(1949~1976)》甚至评论两国为此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意味着:“它同一百多年来旧中国在屈辱的条件下与帝国主义列强所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

那么,在失去了中国利益后,斯大林如何考虑苏联在亚洲的利益呢?沈志华分析:“斯大林改变了以往在亚洲保持沉默和守势的立场,决定在远离欧洲这一‘冷战’中心的朝鲜半岛采取军事行动完成朝鲜统一,从而扩大苏联在这一地区的势力和影响。同时,这个决定也是为了迎合金日成统一朝鲜民族的革命要求。”由此,作为内战的朝鲜战争爆发无可避免。但是,美国(请不要使用敏感词)迅速介入战争,使之扩大……而这并不在斯大林的预判里面。

这时候,中国是否出兵至为关键;而这个关键问题的解决,最后又集中到了苏联是否出动空军支援。斯大林决定放弃。这是一个单纯甚至是无可奈何的退让?并非如此。

在中国/苏联关系结构观察,沈志华推演这个时刻可能的演变:“中国出兵朝鲜虽然不是为了满足斯大林要求,但M泽东不可能不考虑到苏联因素……斯大林通知中共中央,要金日成到中国东北组织流亡(请不要使用敏感词)。这样,一旦战争扩大,中国东北就会成为中美之战的战场。M泽东当然会考虑到,如果美国跨入中国境内,斯大林便极有可能根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派几十万苏联远东军进入中国东北援助中国作战。M泽东不会忘记,1945年斯大林就是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从而迫使蒋介石签订了损害中国主权的城下之盟。M泽东也不会忘记,新中国领导人在东北问题上与苏联进行了艰苦谈判,中苏新条约规定苏联归还长春铁路和旅顺、大连是‘虎口夺食’逼出来的。因此,一旦让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而苏联再次出兵东北,那么,这一地区不是被美国占领就是被苏联控制。就是说,无论战争胜败如何,中国都无法保证对东北的主权不受损害。”

M泽东如何破局?这当然需要站在中华民族利益的高度来思考与决策。无论是中国/美国,还是中国/苏联关系结构,中国的国家利益都已到最为紧要时刻。

在接到斯大林与Z恩来联名电报后,M泽东致电高岗、P德怀来京讨论,结论是维持出兵不变;这一决定传至苏联后,斯大林再次表示:苏联将只派空军到中国境内驻防,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后也不准备进入朝鲜境内作战。这时,M泽东再次电告P德怀与高岗,要求他们回到北京再次讨论,结果仍是:出兵!

所有困局,因此破解。之后,战争结束,中国的国际地位以及工业化之道路,由此确立。

破局的勇气当然会带来事先并未估计的结果,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并打响第一战役后,苏联空军不仅立即投入了朝鲜的空战,而且不久又把作战半径从鸭绿江上空推进到清川和大同江一线……历史的趣味在于,斯大林所顾虑的是苏联空军参战暴露后会激化美苏矛盾,而反过来看,华盛顿也有同样的顾虑。沈志华描述美国空军知晓其对手是苏联空军后,“美国决策机构认为必须保持沉默并封锁消息,以免刺激舆论迫使(请不要使用敏感词)采取报复行动,从而导致战争升级。正是华盛顿与莫斯科的这种默契,使苏联空军参加朝鲜战争的历史沉寂了40年”。

历史,一个永无停歇的演进过程。昨天果,今日因;今日果,又为明日因……

1958年,中苏关系交恶;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中国与苏联、美国的关系,至此完成了新一轮的演进与转换。那么,曾经划时代事件的朝鲜战争,还有可能面目清晰吗?后世阅史,当然是智力挑战。只是,关键在于,我们认真回到历史现场之际,有无基本的价值归依,即:中国立场。非此,何以立论?■
(部分材料得到实习记者张弛的帮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论坛注册(注册原因请填:钢笔)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发表于 2010-11-3 11:3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问题,记得坛子里已经有过讨论。我很同意这样的看法:帮主向斯魔递上了一张鲜血淋漓的投名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1:4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问题,记得坛子里已经有过讨论。我很同意这样的看法:帮主向斯魔递上了一张鲜血淋漓的投名状。
御风行 发表于 2010-11-3 11:31



    坛子里右右比较多,左愤少,五毛更是没影,风向一边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11-3 11:42 | 只看该作者
斯魔成功地试探了自由世界能够容忍的新边界的底线,并保住了其在远东既可以牵制美日韩、又可以转身暗防龚华的番邦属国——金朝王国;美国则在此战中旗帜鲜明地宣示底线并成功阻击了魔军的南下东进势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11-3 1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qw007


    “左”“右”之分只能作为一种对于既存现象的分析中的大致划分,而不应成为一种稳固的帮派甚至意气之争。自我感觉在某些政治、经济和道德议题上确有倾向右翼,但在更多社会议题上却是倾向左翼的,所以我也说不清自己到底属于左翼还是属于右翼。我这里左右是参照西方情形而论的,至于国内,我感觉几乎没有真正的左翼,而右翼其实也和高层左翼一样大多是些屁股决定脑袋的清客。真正有思想、有志气、有正义感和追寻真理的左右人士我一样敬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12: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御风行

再来一个
    南方人物周刊:专访石原慎太郎


本刊编辑部:


提到石原慎太郎这个名字,中国民众立即会联想到很多词汇:日本右翼,反华分子,军国主义者,民族主义者,民粹主义者,煽动者,麻烦制造者……

毫无疑问,中国媒体经常给石原贴的这些标签,无一是正面的。

给人贴标签,有表述上的便利,也有简化问题的缺陷。 事实上,贴标签已经是作出了评判,–但在作出评判之前,对所评判之人和事应有充分、真实与客观的了解,应是公认的正确态度。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中国媒体对于石原氏,尚无任何有深度的访谈与报导,虽然对石原慎太郎这个名字念兹在兹进而批判之,但多是对其只言片语的应激式反应,而没建立在对其人其言其行的全面系统了解之上。

真实的石原慎太郎远非几个标签可以描述。 他是政客,也是作家、导演、航海探险家;他既反中,也反美,他是国际上的麻烦制造者,更是日本国内的麻烦制造者;他强调日本的优越,也主张日本与亚洲共存;他讴歌神风队员,质疑南京大屠杀数字,参拜靖国神社,却也厌恶战时日本;他反对当下体制的中国,却喜爱历史文化的中国;他是煽动家,经常刺激公众的神经,不遗馀力地批判日本的种种弊端,却又是日本最受欢迎的政治家之一……

这些貌似庞杂混乱的信息背后,石原慎太郎有着怎样的逻辑?


抛开成见与刻板印象,撇开石原慎太郎是敌人,先看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先做了解再作评判,即便是“敌人”,也许也有忠言,本刊报导一位“反华分子”,道理其实很简单:了解我们的对手,是为了更好地应对他。



本刊记者杨潇黄广明发自东京

即使是在高楼林立的西新宿,东京都厅(市(请不要使用敏感词))所在的“双子之塔”也显得鹤立鸡群。 243米的高度令它本身也成了景点,45层的南北两个展望室免费向公众开放,人们在这裡可以花300日元打印一份自己生日当天的《读卖新闻》头版,再端上一杯咖啡,俯瞰关东平原,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西南方向的富士山。

在展望室下面,大约17万职员支撑起了这个GDP相当于澳大利亚的巨型都市的(请不要使用敏感词)运作,78岁的石原慎太郎自1999年起就成为他们的领导者,併两次连任至今。 而在中国,这位东京都知事(市长)更出名的标签是“头号反华分子”、“右翼政客”以及“军国主义分子”。

9月16日下午,“双子之塔”7层的一间会客室,传说中的石原慎太郎走了进来。 并没有想像中的高大,你可以说他没有表情,也可以说他挂着礼节性的浅笑,脸颊上的老年斑清晰可见。 “你有些问题比较尖锐,我的回答可能也就比较尖锐。”这是他的开场白。

採访开始还不到10分钟,他就一把扯掉了领带,扔在右边的桌上,“我讨厌系领带!”半个小时后,他又脱去了西装上衣,翘起了二郎腿。 他主动提起了钓鱼岛问题、西藏问题,批评美国和批评中国一样毫不留情,然而他对日本的用词却是最狠的,如果单看他的某几句话,恐怕有人会以为他不但“反华”“反美”,还“反日”。

他也一再声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採访中曾起身进屋拿来一本书送给记者,是台湾出版的中文版《我不结婚》–这是他70岁时写的小说,主人公是24岁的青年。 他对照记者的名片看了半天,请翻译为他写出繁体字,然后才肯落笔签名,“简化字不好!”

他又不时翻看我们带来的杂志,那期封面是“山西王阎锡山”,他看着那个微笑的老头儿,找了个机会用不太标准的中文重填句子:“东京王石原慎太郎”! 也笑。

採访结束时,他“警告”我:你要是把我写坏了,我可是要扔炸弹的! 记者又提起《中国可以说不》以及《中国还是能说不》裡对他的攻击,他手臂一挥:“你应该把他们带来!”

人物周刊:你一直被相当多的人看作反华人士,甚至有中国媒体称你是“头号反华分子”,是这样吗?


石原慎太郎:我当然是站在共产主义对立面上的。 我很喜欢中国的文化,但是不喜欢中国的共产主义。 我想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社会的成熟度越来越高,可能有更多的人会对共产主义有不同的看法。


人物周刊:所以你是反共不反华。

石原慎太郎:对。 我不反对这个国家,但是只要共产党支配这个国家,那么他对日本就是一个威胁。


人物周刊:你至少在1995年和2002年两次预言中国将会崩溃,现在看来,是不是有点把中国问题简单化了?


石原慎太郎:这个预言是有点偏差了,没有预测对。 我当时这个预测主要是从经济上,我和英国一个经济学家对此进行过探讨,为什么预测中国经济会崩溃? 是看到中国的金融市场很不稳定,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也不乐观,大量资金无法回流。 可是后来一看,很多(请不要使用敏感词)官员都成了国企的董事长,而且很快完成了转制和民有化,从结果看我们的预测确实有偏差。

人物周刊:这种预言的失误是否也和对中国的偏见有关?


石原慎太郎:不是偏见的问题。 因为我们是按照一般的经济常识来预测中国的,因为中国不是资本主义而是一党制的国家,很多政策超出了我们的想像。 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成功,对于这种成功我们很惊讶,但也稍微有些戒备。

人物周刊:现在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这对日本意味着什么?

石原慎太郎:中国确实经济发展很快,而且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在一定程度上,人口就是力量。 当然人口多有时候会带来一定困难,可是达到某个水准后,对国家经济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当然推动经济进步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新的技术,从这方面说中国对技术的评价有一些问题,比如版权问题,盗版比较多,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这些行为对被盗版的国家来说是危险的。

人物周刊:2008年,你出席了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印像如何? 之前你到过中国吗? 那次北京之行是否改变了一些你对中国的印象?

石原慎太郎:大约15年前去过上海,那时候的印象就是人很多,而且当时上海比较乱,路比较窄,也有很多垃圾,不像日本人会把自己家门口都弄乾淨了。 而且人也不排队。 可是这些人到了日本来,也会排队,所以社会成熟富裕后,人的教养也会提高。 这也是我2008年在北京的体验,中国在这方面还是有很大提高。 前几天看了日本的电视节目,拍的是中国北京798的一些艺术家,看了很有共鸣–这些艺术家也是对这个社会有自己的看法,这就让我想起了年轻的时候,也是对传统的道德等等很有逆反的心理,对社会也是批判的姿态,所以年轻人总是进步性的力量,可以带动社会和文化前进,我对此很感兴趣。

人物周刊:你也看到了中国社会内部是多元的,那么日本的一些右翼是不是应该改变“中国社会是铁板一块”的看法?

石原慎太郎:确实是。 人的自由是最重要的,尊重人的自由、尊重人的个性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不喜欢一个独裁的国家,也不喜欢战争时的日本。

人物周刊:我读了你20年前写的《一个可以说不的日本》,你对美国批判得也很厉害,外界评论说你反美又反华,这两者区别何在? 民族主义是不是转嫁国内矛盾的有效手段呢?

石原慎太郎:不是反美,是厌美,也不是反中,是厌中。 美国和中国相同之处在用强压的手段对付别人,总之强权是我不喜欢的。 日本现在还是处在美国的统治之下,美国声称用核保护伞保护日本,可是对日本来说,周围的中国、朝鲜、俄罗斯这3个国家都有核武器,唯独日本没有,美国如何保护日本? 日本最终得不到美国保护,在世界上也没有发言权。 可能我说得比较过激,日本也许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核抑制力,来在世界上发言。

尖阁列岛(日本国内对“钓鱼岛”的称呼)问题,可能会成为中美日三方的敏感问题,中国5次召见日本驻华大使,这对日本是一种侮辱。 日本也有过民族主义情绪非常高涨的时期,那是在明治维新以后,日俄战争胜利之后,结果后来一步步走向了战争。 当然中国和那时的日本情况不一样,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年轻人民族情绪高涨,对于中国(请不要使用敏感词)来说也很困难,又要调动这方面的情绪,又要施以控制,以免造成危险。 我是比较冷静地看待这个问题的,中国(请不要使用敏感词)现在可能比较头疼。

人物周刊:中国在1990年代中期也出版过一本《中国可以说不》,其中一个作者后来还到日本和你辩论?

石原慎太郎:好像是有过。 (不愿再谈)

人物周刊:你曾自称为存在主义者,反对共产主义对个人人性的扼杀,但同时你又撰写电影剧本,称颂为国牺牲的“神风精神”,这难道不矛盾吗?

石原慎太郎:我既是一个存在主义者,又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对于那些和我同龄的、为了国家献出生命的年轻人,我当然要表示我的敬意。 我赞同他们的选择,我的自我裡有国家,而国家裡有自我,这并不矛盾。

人物周刊:你在自传《国家的幻影》里说,“到了今天,所谓的爱国或者忧国的思想表达,及为此而自我牺牲,必将更被认为是滑稽而受到排斥的。”你觉得今日日本在这方面是在退步吗? 你是否为此感到失望?

石原慎太郎:我认为自我牺牲是一个男人最大的美德,如果没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就没有男人的魅力。 自存主义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黑格尔主张的自我存在主义,我对他的理念和哲学是比较赞同的。 一个成熟的文明社会就会出现这样主张的人,刚刚说的中国的艺术家,他们也可以说是这样的人物。

人物周刊:你是作家出身,1966年受《读卖新闻》之邀访问了处在战争中的南越,这成为你后来从政的转折点,现在回看,你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吗? 你觉得以一己之力给日本带来了什么改变?

石原慎太郎:如果不正确,我还有什么活的价值呢? (笑)我虽然在自民党时期没有太多政绩,但是在东京都时期还是很有干劲的。 东京都的职员都非常优秀,我认为东京都知事可能比日本首相更有干头,因为有的首相一年都干不满就要辞职。 东京都的预算和加拿大一个国家的预算是差不多的,中央(请不要使用敏感词)的动作太迟缓,而我希望在东京都更快地振兴中小企业,要以东京都和中国建立交流项目。

人物周刊:你曾经说过要从东京都出发去改造整个日本。

石原慎太郎:正在改造。 最起码辐射到了东京都周边的3个县:琦玉县(日本的县相当于中国的省)、千叶县、神奈川县,他们正在参与东京都的改革。 不过日本的官僚都很自负,东京都的成功经验他们也不效彷。


人物周刊:很多中国人认为你在东京都人气非常高,是因为你对中国强硬,他们误解你了吗?

石原慎太郎:可能是吧。 我是不喜欢中国的共产主义,但是喜欢中国的文化。 我尤其喜欢中国的两个人物,一个是(请不要使用敏感词),一个是《金瓶梅》里的西门庆。 (笑)

人物周刊:你怎么评价日本“失去的20年”? 假如你是日本首相,要着手做哪3件事?

石原慎太郎:我首先可能效彷中国(请不要使用敏感词),要让国会3年不动,还要在经济上搞军队式的强硬改革。 最重要的是税制,消费税不改不行,对富裕阶层要大量徵消费税,但对于最基本的生活开销不应该加税,比如大米就不该征消费税,但便利店裡的饭团就可以加上消费税。 近些年日本人对金钱的慾望越来越强,对交税纳税都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可是如果不把消费税问题解决了,日本经济好不了。

人物周刊:你在日本一直是以改革者的形像出现的。 难怪有人从学术上分析说,很多改革者都推崇强力,带着点法西斯色彩。

石原慎太郎:学术上很多东西都是不正确的! 改革和政治都是需要强力的,改革和一些具体的政策当然有很多界限,但是也必须要追求合理的效率。 像(请不要使用敏感词),他虽然是共产主义者,但是在中国第一个提出了对效率的追求,我觉得是很了不起的。 我对(请不要使用敏感词)这个人物还是很尊崇的,比如他在一些关键时刻的决断。

人物周刊:有媒体报导说你认同“日本民族优秀”之说,请具体解释一下这个,日本民族优秀在何处?

石原慎太郎:优秀是相对于谁来说呢?

人物周刊:这也正是我想问你的。


石原慎太郎:日本有优秀的地方,也有落后的地方。 比如优秀之处,当然不止是日本,也包括中国韩国,好像使用汉字的国家,文化都很发达。 日本用从中国引入的汉字,创造了简短的和歌,也写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 中国也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不过现在是不是写的人很少了? 我自己也写诗。 日本另一个优点是细緻,所以日本的电子技术比较发达。

我对海洋非常感兴趣,也是日本帆船协会的会长,经常出海,常常感到日本是一个岛国,自古就大量吸收外国的文化,比如向中国派遣唐使–中日两国的交流也有过很大的牺牲,鑑真和尚6次东渡日本,在奈良建成唐招提寺;而日本的留学僧阿倍仲麻吕,和李白杜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最后死在中国,杜甫还作诗追悼他。 虽然日本比较注重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可缺点是面对外部压力时表现懦弱,没有自己的主张,声音发不出来。

人物周刊:我知道亚洲国家包括日本对中国的崛起有一种戒惧的心理,但是亚洲国家包括中国对日本也有一种担心:军国主义的复活。 现在的日本,全体国民被动员起来去做一件事情,就像二战一样,这样的事情还可能发生吗?


石原慎太郎:可能性是没有的。 日本已经堕落为个人主义之国,(国家与个人之间的)连带感已经消失了。 这当然是由于美国的统治和奴化,像这样情形的西方发达国家,可能只有日本这样一个。


人物周刊:你从《太阳的季节》时候就试图表现一种男性的气概,你也曾表示过战后日本对美国亦步亦趋,是最女性化的时代,可是你不觉得,一个和平、礼貌、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日本,才是人们喜欢日本的原因吗?


石原慎太郎:日本现在就像一只被阉割掉的狗,对谁都无害。

人物周刊:可是外界对日本还有个判断,日本社会这些年是在往右转,这是不是在往男性化转变了?

石原慎太郎:你看奥运会的结果,这样的国家不会出优秀的选手。 如果一个运动员对国家没有概念,对国家没有感情,他跑得也不会很快。

人物周刊:你给人的印像是说话口无遮拦,有人说这是你作为文人缺乏理性、感性充盈的结果? 你不怕误会和误解吗?

石原慎太郎:我说的都是我的真心话,误解误会我都不在乎,所以我才是存在主义者啊。

人物周刊:在你看来,伟大政治家和普通的政客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石原慎太郎:(起初不解,听完对“政治家”和“政客”在中国语境裡的解释后说)那日本都是政客。

人物周刊:包括你吗?

石原慎太郎:我当然有我自己的主张和理念,所以对自民党失望后,我就出来了。 不过像我这样的政客,在中国大概就被肃清了吧。 (笑)


人物周刊:我的感觉,日本爱国主义在战后体制下被挤压变形。

石原慎太郎:日本没有爱国主义,也没有民族主义,二战前被天皇和军方鼓动起来的爱国主义,在战败后就结束了。 现在日本缺的就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人物周刊:难道日本的右翼不存在吗?

石原慎太郎:日本根本不存在右翼了。

人物周刊:你也不是右翼?

石原慎太郎:在街头跑着宣传的都是暴力集团。 二战前当然是有右翼的。 我喜欢三岛由纪夫的一句话:没有健全的恐怖主义的国家,也不会有健全的民族主义。

人物周刊:你认为日本在国际社会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石原慎太郎:日本首先应该对国际社会有一种表示,比如刚才说的拥有核武器,如果日本真要做,可能用不了3年,就会造出来,包括宇宙飞船,日本有这个技术。 现在,日本在国际社会上没有发言权,也不想发言,如果这样下去,会被历史吞没的。 现在的历史正在进入一种报复的循环,白人世界已经激怒了伊斯兰世界,这样下去会形成一种新的混乱。 而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和美国的摩擦也会增加,日本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日本的政治家都不考虑这些问题,当然我在考虑,可是我上了年纪了,没有用了。


(感谢日本财团胡一平女士的大力协助)

(南方人物周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11-3 14: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御风行 于 2010-11-3 14:21 编辑

回复 6# qw007

    想不到石原慎太郎是这么个人。把统治者与地域文化、王军爱国主义与自发爱国主义区分得泾渭分明,还把跑街造势的家伙都称作暴力团。是个有个性、有想法的政治人物,不过我觉得他恐怕还不能算政治家吧?而且我不喜欢他身上那种既极端抵触强权方式、又极端崇尚强权方式的矛盾性格。我觉得他更具有文人性格,而在政治上或许更多是一个朴素但却极端的自由民族主义者,也或许带有一定的民族社会主义倾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11-3 23:21 | 只看该作者
这边说起朝鲜战争,始终闭口不提的是这场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11-3 23:25 | 只看该作者
说到底都是北朝鲜瞎折腾。出于某些利益的考虑,半岛还是不能统一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00:07 | 只看该作者
说到底都是北朝鲜瞎折腾。出于某些利益的考虑,半岛还是不能统一的……
Champollion 发表于 2010-11-3 23:25



    “二战”后苏联在亚洲利益的保障是《雅尔塔协定》,因此利益所系,沈志华在其《M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一书里描述当年的关系结构:“斯大林对华政策的主要对象是国民党(请不要使用敏感词),重点在于保护和实现苏联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而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革命则是苏联外交斗争中的借用力量。”问题是,M泽东与中国共产党最后取得了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并建立了新中国。这时候,苏联在中国东北的利益——长春铁路和旅顺口、大连保证的苏联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面临调整。M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在长达两个月艰苦的谈判后,终于将其权益归还中国。《(请不要使用敏感词)传(1949~1976)》甚至评论两国为此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意味着:“它同一百多年来旧中国在屈辱的条件下与帝国主义列强所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

那么,在失去了中国利益后,斯大林如何考虑苏联在亚洲的利益呢?沈志华分析:“斯大林改变了以往在亚洲保持沉默和守势的立场,决定在远离欧洲这一‘冷战’中心的朝鲜半岛采取军事行动完成朝鲜统一,从而扩大苏联在这一地区的势力和影响同时,这个决定也是为了迎合金日成统一朝鲜民族的革命要求。”由此,作为内战的朝鲜战争爆发无可避免。但是,美国(请不要使用敏感词)迅速介入战争,使之扩大……而这并不在斯大林的预判里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00:09 | 只看该作者
这边说起朝鲜战争,始终闭口不提的是这场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
笑若佛陀 发表于 2010-11-3 23:21



    看10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11-4 0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 qw007


    无论谁统一了谁,中国都会面临和半岛对掐的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0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 Champollion


    当年只是个棋子,如今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11-4 00:24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很好,重温那段历史是很重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PENBBS第27季墨水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钢笔论坛 ( 桂ICP备12002903号  

GMT+8, 2024-11-30 17:20 , Processed in 0.19400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