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要的精致– 包豪斯与LAMY 2000及其它 在上大学之前就知道笔坛这么一个地方,进进出出也试过不少品牌的钢笔。然而,贯穿整个玩笔的过程中,LAMY 2000是我进了又出,出了又进,无法忘却的唯一一支钢笔。 说到L2k,很多人会想到包豪斯。包豪斯是1920年代在德国的德紹的一所工业艺术学校。建校之初,校长格罗庇乌斯(Walter Gropius)本意是想把包豪斯建设成为一所建筑艺术学校,这直接体现在学校所取的名字包豪斯上(Bauhaus;Bau – 建造,Hau – 房子)。有意思的是,包豪斯最为人称道的影响,并不局限在建筑领域,其专门训练学生的基础课程体系,作坊与理论结合的培养方式,以及其先锋工业设计理论,共同奠定了现代工业设计的基调,其要旨便是技术和艺术应该和谐统一。 好景不长,包豪斯在纳粹的压迫下于1930年代初期关闭,包豪斯的众多工业艺术大师也各散东西,其中大部分到了美国,如格罗庇乌斯就成为了哈佛大学的荣誉教授。虽然包豪斯只短暂存续了十多年,但包豪斯的影响并没有就此打住。二战后,在德国一个名叫乌尔姆的地方,另一所设计学校延续了包豪斯的理想。1955年乌尔姆设计学院正式招生,其首任校长为马克斯·比尔(Max Bill)。马克斯·比尔是包豪斯最后一届学生,其本人也是工业设计史上非常杰出的设计师,代表作是乌尔姆凳子(Ulm Hocker)和荣汉斯(Junghans)的马贝系列钟表。乌尔姆设计学院最大的贡献应该说是开启了企业与设计师合作的潮流,其中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和博朗(Braun)的合作生产一些列小家电,算是这一时期的设计师与企业合力打造产品的典范。这一时期,有另外一位设计师和迪特·拉姆斯合作共同为博朗设计产品,他就是LAMY 2000的设计者G·A·穆勒(Gerd Alfred Müller)。和穆勒的合作是LAMY首次尝试委托设计师为其设计钢笔,并由于LAMY2000的大获成功,确立了LAMY在书写用具制造领专注设计的形象。 LAMY 2000在和那一时期的博朗产品,有很多相同之处,其设计要旨可归结为迪特·拉姆斯的设计名言“形式追随功能”(Forms Follow Function)。迪特·拉姆斯曾经把自己的设计理念总结为“设计十戒”(Rams’s Ten Principles of “Good Design),简单总结就是“创新、适用、美观、理性。”
应该说,LAMY 2000 不单单是局限于作为一支钢笔,或者书写工具,它也是工业设计史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产品。苹果首席设计师乔纳森·艾维(Jonathan Ive)和英国著名设计师马克·纽森(Marc Newson),2013年出于慈善目的,重新设计了一批优秀的工业设计产品,放在苏富比拍卖行(Sotheby)拍卖,其中重新配色的LAMY 2000套装买到了三万多美金,一同拍卖的还有重新设计的徕卡相机(Leica)和迪特·拉姆斯原设计的博朗HI-FI等。值得一提的是,多年以后,乌尔姆设计学院走出来的一位学生弗朗科·克里维奥(Franco Clivio)为LAMY设计了Dialog3钢笔,这款钢笔也获得了当年的德国设计红点奖(red dot),在我看来,这也算是包豪斯理想在LAMY发展中的传承。
这篇文章借鉴了FPGEEKS关于LAMY 2000的一篇文章Lamy 2000 and the Origins of “Lamy Design”,有兴趣可以看看其更为详细的介绍。另外,本人并不是学工业设计,这是也有有所研究,文中叙述不当初,请各位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