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师中居士 于 2017-10-15 12:58 编辑
与钢笔结缘于学生时代,家中长辈有几支钢笔,是英雄,永生暗尖类的。小时候看到书法字帖的封面永远是黄色的大明尖,非常高大上,心向往之,一直无缘得入。
这是我的第一支钢笔,原笔已经找不到了,这是后入的,算弥补了个念想。双头的笔,挺有意思。
小学时入了一支英雄100,在百货大楼入的,75块,鸽子灰,那时此笔会歪尖,简直逼死强迫症,后来打算自己拆,于是就把笔握彻底拆坏了,那时互联网都不普及,更不要想有今天的专拆了。
认识派克源于周总理的机智对答,据说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用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这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这位朋友对我说:‘这是美军在板门店投降签字仪式上用过的,你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这支钢笔的来历很有意义,就留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说完,美国记者的脸一直红到了耳根。
这个故事虽然是揶揄美国记者,但总理用派克笔却一下子树立了派克高端的品牌形象,大大提升了派克钢笔在中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对于学生时代的我来说,派克是高攀不起的奢侈品,在生活中也不多见。
后来高中时入了一支毕加索,110块,如图,这笔其实日用算合适,当时没有什么见识,更不知有什么五大,只知英雄,永生,以为这已经是钢笔的全部了,可能早期做的毕加索要好一些,至少我手里的这只还是可以,就是写感无趣些罢了。
现在时事变迁,像我等小老百姓也能体会一把当年的高级货了。真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印象中是10年来论坛注册的,玩笔日浅,不揣浅陋,总结出一些微不足道的感受,供大家参考、批评。
1、最适合自己的笔,永远是下一根,或者只存在头脑虚幻的想像中。
2、选钢笔就像相亲,要相看两不厌,唯有多见面。
3、没有什么笔是必须的,钢笔都是非必需品,少收一支,多出一支,本质上没有实质上的影响,动摇不了生活的大局。
4、玩笔应少而精,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个人年岁的增长,书写量只会越来越小。
关于钢笔修理 1、没有拆不开的笔,只有不够灵活的人。 2、大力出奇迹,如果没有出奇迹,就更大力。挂了,这也是一种奇迹。 关于钢笔的理解
钢笔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与人连接的纽带,是社交的媒介,是装逼的道具,是工业水平的见证,是历史的缩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书写工具。
要玩笔,不要被笔玩了。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清晰自己的思路。
不因白菜方入笔,岂为冲动始吃土。 不因白菜方入笔,岂为冲动始吃土。 不因白菜方入笔,岂为冲动始吃土。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学好英文对玩钢笔很重要。因为玩笔,我开始认真学习英文,英文可以打破信息壁垒。由此观之,钢笔是睁眼看世界的引子。
练字和钢笔不一定相关。就像开车技术和汽车一样。能练出一手好字,好字好笔相得益彰,是最理想的状态!
送礼一定要派克,国内有且只有派克合适,其它都是浮云。(国人只认得派克)
崇洋媚外是玩笔的大方向。洋笔比国笔好玩多了。但这么说,无疑让人不舒服。换个说法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玩笔主要是洋为中用,师夷长技以制夷。
玩笔久了,其它能力会提升,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诸如书法,修笔,摄影,海淘……
爱好任何一样事物,几乎都是没有尽头,所谓欲壑难填。玩笔了,笔要拍照,需要单反和镜头;笔要保存,要笔帘、笔盒;笔要放置,要笔搁,要色彩,要彩墨,要好纸,要手帐…… 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我不禁为他担心。” 大家务必牢记历史的经验,数往知来,对照自身。
收好自己的笔,不要让傻逼接触。以我多年的生活经验,好东西让傻逼碰过后,傻逼的气质和气场会对笔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
穷有穷的玩法,富有富的玩法,快乐和贫富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要因为土壕的壕气震伤了自己。
钢笔的写感是很玄学的东西。希望大家能一起创新写感的表达。 有意思的如下: 六月喝雪水 热刀切黄油 光脚踩狗屎 西门庆出家般的手感 范进中举般的手感 叫花子捡元宝——入了个白菜
我的玩笔时光告一段落(基本退坑),洋洋洒洒,不知所云。 感谢各位大佬对我的悉心指点和无私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