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0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505
- 帖子
- 精华
|
本帖最后由 如枫 于 2014-6-5 18:02 编辑
杨凝式 韭花贴 罗振玉藏本
释文:昼寝乍兴 輖饥正甚 忽蒙简翰 猥赐盘飧 当一叶报秋之初 乃韭花逞味之始 助其肥羜 实谓珍羞 充腹之馀 铭肌载切 谨修状陈谢 伏惟鉴察 谨状 七月十一日 状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北宋·黄庭坚
韭花一帖重璆琳,千古华亭最赏音。想见昼眠人乍起,麦光铺案写秋阴。 ———清·王文治
注:华亭指董其昌,因其为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
杨凝式(873-954年)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唐末宰相杨涉之子,唐昭宗时举进士,唐末为秘书郎。历梁唐晋汉周五朝,累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杨少师"。据史书记载:杨凝式"富有文藻","长于诗歌,善于笔札,洛川寺观蓝墙粉壁之上,题记殆遍"。他虽然官高位显,可是不安心于仕途,为躲避动乱的政治风险,曾佯疯自晦以求保身,故世人称"杨风子"。他的书法远绍二王,近承欧颜柳,楷行草各体皆有极高造诣。尤为独到的是用笔不为前规所囿,破方为圆,删繁就简,笔势矫健雄杰,具有不为法缚,不求法脱的鲜明艺术个性。《唐诗外传》载:"凝式笔迹遒放,宗师欧阳询、颜真卿,加以纵逸。多遨游佛道祠,遇山水览概,辄流连赏咏,有垣墙圭缺处,顾视引笔,且吟且书,若与神会。或号或以姓名,或称'癸巳人',或称'杨虚白',或称'希维居士',或称'关西老农'。其所题后,或真或草,不可原诘,而论者谓其书自颜中书后一人而已。"此后,书坛以"颜杨"并称。
北宋书法家李建中见其题壁大字极为倾倒,题诗赞曰:"枯杉倒桧霜天老,松烟麝煤阴雨寒。我亦生来有书癖,一回入寺一回看。"宋人对杨凝式顶礼膜拜。苏轼在《东坡志林》中称"杨公凝式笔迹雄强往往与颜行相上下"。又云:"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又云:"凝式书颇类颜行"。黄庭坚至洛阳遍观僧院壁间墨迹,他说:"杨少师书,无一字不造微入妙,当与吴生画为洛中二绝。"又说:"有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尔;鲁公书今人随俗多尊尚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牝牡乃得之。"还说:"杨少师书,无一字不造微入妙,当与吴生(吴道子)画为洛中二绝。"连挑剔的米芾也赞其"天真纵逸"、"如横风斜雨"等等。然而杨凝式的影响绝非仅仅限于宋代,六百年后的明朝,书坛一代领袖董其昌对他更是异常重视,董其昌的书风也明显受到杨凝式作品(尤其是《韭花帖》)的感染,董在《画禅室随笔》中数番提到杨凝式。历来赞誉甚多。
据传杨凝式不喜作尺牍,因此流传到今天的这几件(韭花贴、夏热帖、神仙起居法、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纸本墨迹,显得异常珍贵。《宣和书谱》等典籍称杨凝式喜题壁,居洛阳十几年,两百多寺院均有其壁书,风靡一时。如无杨凝式墨迹的寺院,往往会先粉饰其壁,摆放好笔墨、酒肴,专门等杨凝式来题咏。杨风子"若入院,见壁上光洁可爱,即箕距顾视,似若发狂,行笔挥洒,且吟且书,笔与神会。书其壁尽方罢,略无倦意之色。"(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壁书随兴而作,无拘无束,所以无法刻石而保存下来,尽管如此,像黄庭坚这样的人物仍然到洛阳"遍观僧壁间杨少师书",可见杨凝式给宋人影响之深。
《韭花帖》,行楷书,墨迹麻纸本,高二十六厘米,宽二十八厘米,凡七行,六十三字,为杨凝式的代表作。是杨凝式在昼寝乍起,腹中甚饥之时,得以珍馐充腹之后,为答谢友人馈赠美味韭花而信笔写下的几行字。通篇文字洋溢着作者轻松愉悦而又高昂的热情,萧散闲适的心境溢于言表。其书法更是令人称绝。杨凝式“长于歌诗,善于笔札”。这信手随笔的书札便成了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千古佳作。
目前所知《韭花帖》有三本:一为清内府藏本,今藏无锡博物馆,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一本为裴伯谦藏本,见于《支那墨迹大成》,今已佚;一本为罗振玉藏本,见于《百爵斋藏名人法书》。三本中只有罗振玉藏本为真迹。此帖历来作为帝王御览之宝深藏宫中,曾经入宋徽宗宣和内府,和南宋绍兴内府。元代此本为张宴所藏,有张宴跋,明时归项元汴、吴桢所递藏。乾隆时鉴书博士冒灭门之罪,以摹本偷换,摹本留在宫中,即为清内府藏本;真迹后来流入民间,清末为罗振玉购得收藏,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韭花帖》宽疏、散朗的布白该是其最先夺人眼目的特征。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有大片的空白,这在行书作品中,可谓奇特之极。然其字间含蓄的顾盼,又气脉贯通。平中寓奇的结体则是《韭花帖》最为突出,也最令人叫绝之处。它把紧密与散落这一对矛盾统一于一体,却没有丝毫的牵强,反而给人以自然天成的感觉,奇趣盎然。通篇形态宛若一个闲雅奇士,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雅逸风流,沉静自若。散落的布白与平中寓奇的结体,相得益彰,使得作者萧散闲适的心境跃然纸上。无论是从书法本身,还是文字内容,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这种散淡的心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