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论坛

标题: 法产75银格,了却一桩心愿 [打印本页]

作者: lacsylle    时间: 2011-1-16 16:50
标题: 法产75银格,了却一桩心愿
本帖最后由 lacsylle 于 2011-1-16 16:57 编辑

这支是我特别期待的,偏偏从意大利平邮寄来花了两周,害得我日思夜想,茶饭不进
接近全新,盒证齐全

[attach]288215[/attach]
盒子

[attach]288216[/attach]
证书+笔

[attach]288217[/attach]
[attach]288218[/attach]
[attach]288219[/attach]
笔帽上有很浅的五角星印记,照片上估计看不出,在那黑点上方,有一条像擦痕一样的凹陷,里面刻了三个章。这是在意大利销售的银笔必须打上的银戳。

[attach]288220[/attach]
笔尖,小小卡片机实在拍不出小鸟兄的美图,将就看看
[attach]288221[/attach]
[attach]288222[/attach]
笔握窄环,是75最晚期的版本。

[attach]288223[/attach]
笔握上的编号,和证书一致

[attach]288224[/attach]
螺旋上墨器……美中不足啊,我想要大肚子的

[attach]288225[/attach]
书写感受,75的F尖真的很细,比51还要细。从前以为会像45一样软,其实是偏硬的,但又带微弱弹性,就像按着很硬的弹簧的感觉。

银格是我想要了六年的笔,终于得偿所愿,心里一阵舒畅,感觉天地顿时宽了许多
作者: xylym1988    时间: 2011-1-16 17:34
坐等出笔   你的笔我都想要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作者: 9p    时间: 2011-1-16 19:05
很漂亮,赞五角星。就是一直不明白法产标注的MD是什么意思。
作者: n415    时间: 2011-1-17 11:18
好东西啊
作者: gsm1    时间: 2011-1-17 11:23
心中的草被拔除,一切都平静下来。
作者: 50mm看世界    时间: 2011-1-17 11:33
大肚子的这么多年很可能不好用了
作者: majinshan    时间: 2011-1-17 11:58
羡慕楼主呀···字也的也好看
作者: liuxuteng    时间: 2011-1-17 12:07
好笔好字啊。
作者: lacsylle    时间: 2011-1-17 12:27
回复 3# 9p
补充一下,五角星后面是一个数字加字母的组合,为了识别在意大利代理派克的银铺字号。一般是483 FI,指向API di FANTUCCI UMBERTO S.p.A.,派克的意大利进口及零售商。

回复 6# 50mm看世界
倒也是,但大肚子是解剖式的,毕竟还是想要一个现在已经不存在了的上墨器……

回复 7# majinshan
兄见笑了,我评测发字迹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看粗细,书法区有人说过“坛子里很多人的书法只能姑且称之为‘写字’而已”,我觉得我就是属于这一类
作者: 9p    时间: 2011-1-17 12:46
那是意大利纯银标记我知道,我指比帽上填漆的MD,好像75的网站上也没解释过。
作者: qinlingdashan    时间: 2011-1-17 13:40
我有一只漆红的,笔尖F,跟LZ的一模一样,可惜下墨不如你的顺畅,写字要用力压着写,痛苦。可惜这么好看的笔尖了。
摩擦感确实很强,沙沙声很大,不是绵滑类的手感,个人觉得偏重沙滑。
还有一点,墨水容易干,不知楼主是否也会遭遇这种情况?
作者: lacsylle    时间: 2011-1-17 13:45
回复 11# qinlingdashan

刚上手确实出水不畅,后来我吸完水以后把上墨器再往下旋一下,让笔尖滴出一滴墨出来,就再也没有遇到断墨问题。现在下水很流畅,不盖笔帽放置一会儿也能一笔出水。墨水是Waterman南海蓝。
作者: n415    时间: 2011-1-20 16:08
支持一下
作者: doubleu2005    时间: 2011-1-20 18:55
法产的有什么特别吗?
作者: lacsylle    时间: 2011-1-20 19:01
回复 14# doubleu2005

没啥特别,就是后期的产品,笔尖手感和美产有些不同,有人喜欢美产,有人喜欢法产。
作者: pual    时间: 2011-1-21 12:51
  支持一下  !
作者: SWKK    时间: 2011-1-21 13:05
法产75,虽是75后期品种,但品质和风格又有其独特之处,值得拥有!




欢迎光临 钢笔论坛 (http://pen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