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论坛

标题: 在《读者》上看到一篇文章,关于派克的 [打印本页]

作者: 七剑    时间: 2009-9-25 16:17
标题: 在《读者》上看到一篇文章,关于派克的
在《读者》上看到一篇文章,是关于派克的,转给大家看看

飞到天上去
《读者》2009年第09期
作者:朱晖

  19世纪末,美国教师乔治·派克因厌烦了给学生修钢笔而发明了 “更好的钢笔”,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派克”笔。后来,他成立了派克公司,派克笔因为品质优良,迅速成为市场主流产品。
 
  到了20世纪中叶,派克公司已发展成为跨国公司,派克笔也成为钢笔市场的王者,地位无人撼动。这一天,派克公司新任总经理马科利正在开会,销售部经理神色慌张地跑了进来,在他身边耳语了几句。马科利的脸一沉,马上宣布会议结束,随即赶往销售部。原来,有好几家学校发来了退货单,不仅如此,其他用户的退货单也陆续涌来。情况十分反常,马科利立刻吩咐下属调查此事。
  
  “有竞争对手抢走了客户。”调查人员报告说。马科利大笑:“怎么可能,派克在同行业中占绝对优势,几年前还妄想跟我们竞争的企业,现在都奄奄一息了。”调查人员又说:“是真的,来自匈牙利的贝罗兄弟免费赠送了一批产品给人试用,用过的人纷纷和他们签下订单。”
  
  马科利叫人买来一些贝罗兄弟发明的产品,它们叫“圆珠笔”。经过仔细研究,马科利大惊失色,他意识到:强敌来了。马科利火速召集大家开会商议对策,得出的结论是:从实用、方便、廉价三个主要方面看,派克处于全面下风。马科利下达命令,尽快对派克钢笔进行改进和完善,务必重新抢占市场。
  
  但是,事实证明马科利挽救计划毫无效果。派克公司销售额急剧下滑,公司逐步被逼到濒临破产的边缘。
  
  马科利苦思冥想,夜不能寐。派克钢笔跟圆珠笔硬拼显然是没有出路的,难道派克公司几十年的基业真的要毁于一旦吗?凌晨时分,心中烦闷不堪,他从床上爬起来给他的大学老师写信,诉说自己面临的窘境,并悲观地预言“从实用、价格等方面看,我们绝无取胜的可能”。
  
  不久,老师给他回信,信中讲了一个故事:“我家对面有个卖器皿的商店,商品物美价廉,很受顾客追捧。没多久,周围的同行全被挤跑了。可有一天,我家隔壁又开了家商店,我问老板,你准备卖什么,他说卖器皿。我说你不是找死吗,难道你不知道对面有家狠角色。他说知道,但我卖的器皿不跟他比物美价廉,我卖的是古董。现在,这两家店相安无事,生意都很兴隆。”
  
  看完老师的信,马科利沉思良久,突然眼前一亮。他再次召开会议,宣布了两件事:一是不跟圆珠笔比销售量,同时大幅削减了派克笔的产量;二是不比价格,同时大幅提高派克笔的销售价格。下属面面相觑,马科利笑着说:“从今天起,派克笔专门为名贵人士生产,它将成为‘笔中贵族’。”
  
  如此一来,派克钢笔绕开了和圆珠笔的直接交锋,你走你的低端路线,我走我的高档路线,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在马科利的精心策划下,1960年,派克公司获准成为英国皇室书写用具的独家供应商,派克钢笔成了伊丽莎白二世的御用笔。这件事被广为宣传,派克钢笔身价倍增,逐渐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此后,派克公司沿袭着高档名贵的营销路线。1962年,派克公司采用美国首批火箭的部分材料制成特别版钢笔,只限售世界各地的重要人物。1987年,该公司又隆重推出百年纪念笔,成为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就这样,派克钢笔不仅没有在圆珠笔的冲击下萎缩消亡,反而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崭新道路,成为闻名世界的品牌。
  
  谈到派克笔的绝处逢生,马科利深有感触地说:“人的生存空间是立体的,当你山重水复的时候,不要总盯住前方的绝境怨天尤人,要学会看看天上、水下。如果人类只是专注于如何在陆地上跑得更快,就不会发明飞机,而事实证明,再快的汽车也跑不过飞机。派克笔就是这样,既然我在地上跑不过你,那就飞到天上去。”
作者: 血包    时间: 2009-9-25 16:23
派克钢笔写起来就是让人与众不同,滑滑的。
作者: 泓岫    时间: 2009-9-25 16: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zwxg    时间: 2009-9-25 16:47
又一条成功者的成功经验。
作者: news9988    时间: 2009-9-25 16:48
很有人生哲理啊,当你在一个领域陷入绝境或远远落后于对手,你不妨换个领域试看看!
作者: benben    时间: 2009-9-25 16:51
“从实用、价格等方面看,我们绝无取胜的可能”。

那就不要比实用,去比文化,比艺术,比内涵。
作者: 朔风飞扬    时间: 2009-9-25 16:54
哈哈,用钢笔的都是这么想的

原帖由 benben 于 2009-9-25 16:51 发表

那就不要比实用,去比文化,比艺术,比内涵。

作者: 没插电源    时间: 2009-9-25 16:59
派克文化还是够硬的
作者: elevensh    时间: 2009-9-25 17:21
原来是这样啊!!!
作者: wsnyyy    时间: 2009-9-25 17:36
我在地上跑不过你,那就飞到天上去
作者: 鲁提辖    时间: 2009-9-25 17:51
道理是真,故事不真
作者: myb57124610    时间: 2009-9-25 18:05
派克也有不少低端货吧,再也不是什么笔中贵族了。
作者: Edinburgh    时间: 2009-9-25 19:15
原帖由 没插电源 于 25/9/2009 08:59 发表
派克文化还是够硬的


我也感觉是这样的。
作者: Bobocat_    时间: 2009-9-25 19:45
很有趣的文章. 感謝樓主的分享.

這篇文章的可讀性很高很生動, 用故事的方式簡單的陳述了一個好的論述.  然而, 基於這裏是專業論壇, 小弟還是要指出這個故事的細節真實性有點問題. 據我了解, 派克從來因為圓珠筆而放棄過低端市場, 好比低端的代表派克45型就是在1960年推出的, 持續生產了47年.  而且派克本身也大量的生產圓珠筆, 例如偉大的Jotter系列是於1954年推出的.

圓珠筆取代鋼筆是一個漸進的, 長久的過程, 並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影響到鋼筆的存亡. 客觀上來說, 在圓珠筆的普及化上, 派克生產的優秀圓珠筆也有很大的貢獻.  所以, 我們可以了解,  派克絶對不是等到廿世紀中葉的某一天才"突然發現"有圓珠筆的存在. 事實上, 貝羅的圓珠筆在1940年代就在歐洲上市了(同時間, 派克打遍天下無敵手的51型 Mk1是於1941年推出), 而他家的筆在推出時其實很貴, 對比鋼筆並沒有"廉價"的優勢.

貝羅確實可以說是圓珠筆的祖宗, 但是因為不明原因, 貝羅並沒有將他的圓珠筆在美國申請專利. 所以任何美國公司都可以合法生產圓珠筆.  最初將圓珠筆的生產導入美國的其實正是美國國防部, 在二戰期間, 圓珠筆因為其性能, 特別適合讓空軍飛行員在高空使用, 英國皇家空軍就和貝羅的公司買了不少筆交給飛行員使用. 其後美國國防部將貝羅的Biro筆樣品交給西華, 派克及永鋒並要求他們生產類似的筆以供軍需, 這使得美國的大筆廠都研發出了生產圓珠筆的能力.  1945年時, 美國商人雷諾在美國生產了仿造的山寨版貝羅筆, 叫作 Reynolds Rocket (當年定價12.50美金!!!! 和一隻51一樣貴) 在美國銷售. 這筆曾經風行一時,  但是最後仍然敗在派克永鋒等大筆廠的產品之下.

由上而知, 當年圓珠筆並不是像現今一樣便宜, 更不是什麼低端的代表. 學生不可能用得起, 它是有錢人才買得起的新鮮玩意兒. 同時, 而派克也並沒有讓自己死守在鋼筆然後去和圓珠筆PK. 畢竟沒有任何一個有商業才能的公司會去這樣子做. 派克面對圓珠筆的因應對策是自己下去生產更好更優秀更便宜圓珠筆. 派克也從來沒有走向真正的放棄低端, 專注高端. 派克是工業產品的代表: 設計優良, 大量生產, 品質可靠, 價格合理是他們的模式. 這種特性讓它們的中低階產品線一向都很堅實. 何況, 若說要講專注高端, 講專為王公貴族造筆, 對派克來說那反而是走回頭路了---進入廿世紀後派克的鋼筆有那一款能有十九世紀時的貝母派克高端呢??

派克是一間很成功的筆廠, 綜觀派克的歷史, 這間公司並沒有因為圓珠筆的挑戰受到重創而走要破產的邊緣, 它到今天仍然還是很賺錢的. 事實上, 因為自家鋼筆沒銷路, 生意作不下去而面臨破產, 最後改走專注高端路線才大放光明的筆廠不是派克, 反而正是今日不可一世的德國萬寶龍.

[ 本帖最后由 Bobocat_ 于 2009-9-25 20:08 编辑 ]
作者: RayChan    时间: 2009-9-25 19:47
据说后来派克又回到低端市场…结果失去了高端的领先地位
作者: kt133a    时间: 2009-9-25 19:50
《读者》杂志上的文章,至少我是从来不信的。很甜俗很煽情又有那么一股迷信的味道,当故事看可以,较真就没必要了。
作者: 旧王孙    时间: 2009-9-25 20:07
Bobocat兄说得精彩!其实这个故事的主角换成万宝龙可能更合适点。而且万宝龙也是有幸傍上了个好主子,在这个好主子的关照和指导下,知道了如何做高端,如何运作,行销。当然,这小子自个儿其实也挺争气的(当然,不争气也不行,在残酷的Up or out的圈子内,不争气的后果就是,想想Omas和montegrappa的下场吧。。。。。。主子是不养白吃饭的奴才的)。不过,万宝龙的成功也是不可复制的,另一集团的Omas就被开了。同一集团内部的montegrappa也是惨淡经营,不能如主子的意,先是被压到万宝龙下面做奴才的奴才,最新消息,现在连奴才的奴才也做不成了,彻底打包滚蛋。实在因为钢笔这个圈子太小,容不下太多山头
作者: MIG29    时间: 2009-9-25 20:17
感谢Bobocat的发言。
其实《读者》上面总是喜欢弄一些这样调调的文章,仿佛“语不惊人死不休”。
作者: shuihuanlong    时间: 2009-9-25 20:47
派克现在想把低端和高端都做好,真是妄想,就凭他们70%产品的国产化就是走向灭亡!可悲呀!
作者: xiaoxuesd    时间: 2009-9-25 20:51
蓝海战略
作者: leo    时间: 2009-9-25 20:55
对现在的派克真的没什么购买欲。尤其派克被刮胡刀收购之后..
作者: lediu    时间: 2009-9-25 21:02
Bobocat的很多回帖都很精华,让人很涨见识,提供个自己用的笨办法给想看他回帖的朋友:在谷歌里输入site:http://www.penbbs.com Bobocat
作者: Bobocat_    时间: 2009-9-25 22:08
感謝王孫兄的高見及講評.  

您說的沒錯, 萬寶龍是有個好主子, 看準了時勢, 下手精準.

其實作高端王公筆的筆商從來一直都有(如不少珠寶店有作高級筆具, 如Dunhill, 卡地亞, Asprey, Tiffany等), 但是真能像萬寶龍那樣子大放光明的也就僅此一家, 歷峰高明的地方是他們看到了未來的走向, 完美的時機, 高明的行銷手法及雄厚的本錢, 才打造出了萬寶龍的王國.

萬寶龍在70年代時已經山窮水盡. 筆的品質雖不差, 但是設計單調, 行銷及定位都不佳 (比較一下Lamy的2000, 當年的萬寶龍設計實在是不如人....), 當時是低價原子筆開始大行其道之時. 以方便好用便宜作為賣點. 年輕人都改用一次性的原子筆(如Bic), 高端一點的則用高級原子筆, 這個市場, 隨著美國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 美國名牌如派克等當然佔盡了便宜, 風行一時. 雖然老派一點的人還是用鋼筆. 但是一來這個市場在縮小, 二來, 萬寶龍在中產階級市場中也賣不過派克(這點在全歐都一樣, 法國, 英國, 義大利等也都是一片派克, 人人以用派克筆為流行).   

雖然西德當局為了保護本土文具工業, 以行政命令規範各級國民學校學生一定要用鋼筆. 萬寶龍當然也有學生筆, 但是萬寶龍是向來是以中高產階級作為主要顧客. 他們的學生筆根本不是百利金及Lamy的對手.  這個政策照顧了百利金, 卻沒有對萬寶龍有多大幫助. 一向以德產高級筆自居的萬寶龍在派克及百利金的夾攻下進退失據, 市場愈作愈小. 再在上七十年代遇上全球經濟不景氣, 只好變賣家當了.

歷峰是以珠寶業起家. 他們看到了經濟起飛後, 精品業前途. 要論生產拿在手中用來寫的鋼筆, 萬寶龍不是已有深厚根基的派克或百利金的對手, 但是歷峰知道, 在低價原子筆大行其道的時代, 去生產鋼筆只會日薄西山而已. 遠不如去生產放在口袋中給人看精品鋼筆來得利潤大. 在Dunhill接手了萬寶龍之後, 所有低價產品線都被終止. 只有最高端的149唯我獨尊, 這是一個新的開始. 萬寶龍的行銷將使用鋼筆和品味還有地位作結合. 利用拉高牌價提升地位. 這使得鋼筆走出了落伍的形像. 創造出了之前不存在的一個新市場. 萬寶龍不是高端鋼筆, 而是精品鋼筆; 它是裝飾, 它不是文具....這個市場前無古人, 所以萬寶龍作的是獨家生意.  八十年代自由經濟大行其道, 歐洲經濟走向壯大, 創造出了無數年輕又有錢的新消費者, 歐洲貨反客為主成為流行的指標, 他們都成了萬寶龍的愛用者. 進入九十年代, 泡沬式經濟及金錢遊戲開始主導世界, 萬寶龍反攻美國市場, 華爾街人手小白花. 萬寶龍這時又玩起派克的老把戲......限量版.....筆不是用來寫的, 也不再是用來看的, 筆是用來收的......這時當年在文具市場裏打得萬寶龍滿地找牙的百利金及派克才發現, 隨著打鍵盤取代書寫, 傳統文具市場的前途已經有限, 要讓人買筆不是好寫好用就可以. 但當他們想要進入精品筆市場時, 萬寶龍早就已經有了堅實的根基了.  後進者要打天下, 談何容易?

王孫兄提到Omas及Montegrappa. 這二間筆廠失敗的例子正是萬寶龍最大的優勢的證明.  其實他們不錯,  但是他們只是後進者, 是萬寶龍模式的copycat. 但是當年萬寶龍的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是開發新市場, 並創造出了符合時代潮流的行銷元素.  這些優勢只有第一個進入者才有能享有, 後進者只能在後追趕.  義大利筆廠雖多, 其實有戰力的沒有幾間. 眾小廠在本地市場量產市場被AURORA壓著打的情況下, 慢慢走向只以限量超高端筆為主的風格, 這種經營模式和跨國大企業的營運平台是格格不入的. Omas本身就小, 天生能量不足. 而且LV本身的經驗不在於造筆 (這時我們就想到歷峰透過Dunhill來買萬寶龍是著好棋), 他們買進Omas的動機可能只是在投機而已, 所以當發現事情不是那麼簡單時, 也馬上就抽腿了. 認賠! 精品鋼筆在過去十年之中, 已經進入了戰國時代, 不是那麼容易生存. 歷峰買Montegrappa其實是著眼於擴張市佔. 如果幾間作筆的品牌經過一段時間, 真的能資源平台共享, 在多品牌策略上應該不能算錯, 但是遇上金融風暴, 集團有資金缺口, Montegrappa作為一間純筆廠, 附加價值低, 那就會變成可以捨棄不要的雞肋.  Montegrappa是賣回給原經營家族, 也許對於Montegrappa這個品牌而言不見得是一件壞事. 結果如何, 那就只有時間來證明了.

[ 本帖最后由 Bobocat_ 于 2009-9-25 22:17 编辑 ]
作者: 安红    时间: 2009-9-25 23:27
文章的最后一段,好!《读者》就喜欢登载这样的文章。
题外话:越来越不喜欢看《读者》了,就像不怎么喜欢于丹一样。
作者: guchao2317    时间: 2009-9-25 23:28
原帖由 安红 于 2009-9-25 23:27 发表
文章的最后一段,好!《读者》就喜欢登载这样的文章。
题外话:越来越不喜欢看《读者》了,就像不怎么喜欢于丹一样。
同感!
作者: 旧王孙    时间: 2009-9-26 00:05
小小一砖又引来Bobocat兄一篇玉论,真是有福。兄的文章点评精到,涵盖周详,收藏了

该说的Bobocat兄都已说尽,我只好分享点小趣闻吧。据我个人观察,在金融界这个圈子内(无论是投行还是商行),似乎万宝龙已成标配,非止Bobocat兄所言华尔街,就我所经见,伦敦,芝加哥,香港,金融界中万宝龙比比皆是,乃至到了令人见了生厌之地步,新加坡金融界也是,只要是有拿笔的,九成就是小白花,当然,其中大部分还是圆珠笔(可能是便利吧)。所以我曾开玩笑说这朵小白花犹太味儿重,除了外形外,和这种群体癔症现象也有很大关系,简直比28 Days传染得还快。哈哈,自嘲,自嘲。

另外,本地法律界也流行万宝龙。

也有些医生朋友,在这个高收入群体中,倒是较为多样化一点,不那么遍地白花的单一化。很有些人是用Namiki的50号莳绘在那里或开方子或是自写自乐的。或许是医生这个行业因为用笔较多而且这个职业天生和文学有种天然神秘的密切联系(本职从医而在文学上有成的古今中外比比皆是,真是很难把这两个分为理性与感性极端的行业联系在一起,可能应了那句老哲理,物极必反),因此相对来讲,这个行业的用起笔来有种自己的独立见解,从众现象不那么严重,倒是玩家化一些,不象别的那些行业,都已经标准化了
作者: wangwei    时间: 2009-9-26 00:3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wangwei    时间: 2009-9-26 00: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路人夹    时间: 2009-9-26 00:56
现在基本不看《读者》了,这家杂志的发表文章总是恨不得特别哲理特别感悟,看着累。
作者: Bobocat_    时间: 2009-9-26 00:57
王孫兄的見識及觀察都極為正確呀......   倫敦這裏金融業確實也是一片白花. 年輕人以寶珠筆居多, 在上面一點的就有三隻裝, 每種都一隻.  年紀較長的頭頭就把149拿出來了.  萬寶龍在倫敦的其中一間直營店就開金融區中心的老皇家交易所裏, 顯然是專門服務這些客人.  

白花看多了真的會怕, 所以在下萬寶龍筆絶不帶出門; 工作及隨身筆都不用小白花. 現在更得似上了萬寶龍恐懼症: 不看, 不買, 不用...花全收起來, 連案頭都沒小白花了...呵呵.
作者: Edinburgh    时间: 2009-9-26 04:31
可以把小白花当成1英镑10支的BIC去用就可以喽~~,用完了往桌子上随手一扔,往包里一塞~~。

用BIC的人在英国还是占大部分。。。。。。。

“事實上, 因為自家鋼筆沒銷路, 生意作不下去而面臨破產, 最後改走專注高端路線才大放光明的筆廠不是派克, 反而正是今日不可一世的德國萬寶龍.”

这个说得非常好~~。
作者: myb57124610    时间: 2009-9-26 06:18
万宝龙的标志是我看过所有钢笔之中最优雅的一个。低调中透着贵气。
作者: 治邑    时间: 2009-9-26 08:32
转个帖吧
《悲壮的两小时》:是不是拿孩子开涮
http://view.QQ.com  2004年02月03日08:09   新京报    我要评论(16)
20年的高考制度使中学语文教材成了中国亿万孩子们的“圣经”。但是,假如有一天,当孩子们发现这部圣经中的一章曾堂而皇之地打着英雄主义的旗号欺世盗名,他们将如何看待自己接受的教育和提供给他们教育的国家?近日,网上一篇措辞激烈的文章,指责入选到新版中学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的课文《悲壮的两小时》为胡编乱造,这难道是真的吗?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入选到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中学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的课文《悲壮的两小时》来自《读者》1995年第2期,原标题为《宇航员之死》。教材的编撰者在将其编入教材的时候,对文章作了删节并改动了标题。
《悲》文叙述: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著名宇航员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在驾驶“联盟1号”宇宙飞船归航的过程中,当宇宙飞船返回大气层后,需要打开降落伞以减慢飞船速度时,科马洛夫突然发现降落伞出现故障无法打开了。科马洛夫将和“联盟1号”一起在着陆基地附近坠毁。苏联当局在此过程中对于这一情况做了实况直播,并请科马洛夫的家人在科马洛夫生命中的最后两个小时与他告别。
《悲》文对科马洛夫这一英雄人物做了极为生动的描写,对于他在生命中的最后两个小时的心理活动刻画入木三分。在语文教学网络上,记者看到,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可谓汗牛充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们认真学习文章中科马洛夫的爱国和科学精神。
这是不是一篇胡编乱造的课文
这篇宣传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文章初读起来令人热血沸腾,异常感动。包括《南方周末》、凤凰卫视等媒体也曾就此事组织过报道。但似乎谁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篇编纂痕迹浓重,存在诸多明显硬伤的课文。
近日,一位署名京城孤魂的网友撰文《饶过孩子们吧!中学语文课本上的弥天大谎》,直指该文硬伤累累、华而不实,该网友言辞激烈地批评此文“是三流地摊文人所编造、彻头彻尾凭空捏造、无科学根据的大谎言!”
网友指责文章共存在5处硬伤:
其一:弗拉基米尔·科马洛夫驾驶的“联盟1号”宇宙飞船是在莫斯科时间1967年4月23日凌晨3:35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的,而非《悲》文中所说1967年8月23日。
其二:联盟1号的飞行是冷战期间前苏联为了与美国竞争登月项目而进行的绝密行动,将要实验人类第一次飞船太空对接,为登月舱的返回对接进行初步探索,为保证苏联在太空的领先地位,这一行动的内情在当时实行了绝对保密。苏联当局对于“联盟1号”宇宙飞船坠毁事件根本不可能进行现场电视直播。
其三:网友根据飞船返回大气层的速度(每秒7000米左右)进行了计算,得出飞船进入大气层后到达地面所需时间只有十几分钟而非《悲》文中所说的两个小时。
其四:《悲》文说科马洛夫向领导的汇报持续了70分钟。而网友认为飞船与地面的联系是受地面接收站控制范围限制的。在这70分钟里,大部分时间飞船不在地面接收范围内,那时根本无法进行所谓的70分钟“汇报”。
其五:《悲》文中有一个细节是科马洛夫和女儿对话,科马洛夫叮嘱女儿要好好学习,并且说到“‘联盟1号’今天发生的一切,就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这场悲剧,也可以叫作对一个小数点的疏忽。”网友指出“像航天器这样的高科技产物,经历了无数精英头脑的缜密设计和实验,任何数据不知要计算多少遍,才能发射上天。无论什么地方发生了故障,绝不是短时间之内就能查出原因的。”
记者查证事情真-相
为核实该网友文章的真实性,记者查阅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简明不列颠全书》,书中第700页确实有关于科马洛夫———这位“为人类宇航事业献身第一人”的条目,据《简明不列颠全书》记述:“联盟1号”宇宙飞船起飞的准确时间的确是莫斯科时间1967年4月23日凌晨3:35而非1967年8月23日。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又称《大英百科全书》)至今已有230年,其权威性有口皆碑、毋庸质疑。这本工具书也是我国知识界最常用最熟悉的百科全书。记者注意到,在这本在知识界享有权威的辞书中,关于“联盟1号”的叙述非常谨慎地使用了“据报道”的字眼,而在另一本带有很强专业色彩的著作《勇闯太空》(丹尼斯·纽柯克著,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中,在第66页至71页用了6个页码的篇幅对于这一事件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叙述,其中包括当时美国利用卫星跟踪拍摄到的图片,实际情形跟《悲》文的叙述也大相径庭。
同时,对这段历史较为了解的著名作家叶永烈也告诉记者,除了时间的错误之外,其他的错误其实只要稍据科学常识就可以发现。“我对这篇文章如何过五关斩六将地入选语文教材感到非常奇怪。”叶永烈说。
种种证据表明,《悲壮的两小时》确实是一篇不切实际的编造文章,但是,记者在向人民教育出版社求证此篇文章如何进入语文教材时,被婉言谢绝。
对于中学语文教育,历来有学者对此进行批评,几年前更有学者编著《审视中学语文教育》一书对当前的语文教育进行反思。不过,以前的反思多是从教育理念的层面来说。抛开教育理念不谈,一篇硬伤累累的文章入选到教材中,令人难以理解。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陈远
■ 文献
前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于1967年4月23日凌晨3:35驾驶“联盟1号”由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按计划,他在飞行一天之后将在轨道上与随后发射的“联盟2号”会合并实行人类第一次空间对接和太空行走。成功进入轨道后,“联盟1号”接连发生故障。返回地球的第一次尝试使用离子定位法,没有成功。后来,科马洛夫利用人工月球定位法,成功引导飞船进入了返回轨道。但是由于飞船失控造成的旋转使得主减速伞绳被缠在一起,无法打开。4月24日6时24分,“联盟1号”坠毁。科马洛夫成为世界第一个在飞行中的宇宙飞船中丧生的宇航员。当时空军现场指挥官报告说需要急救措施,然后就掐断了通讯联系。国防部长乌斯基诺夫在上午11时左右接到负责航天事务的卡曼宁将军的报告,说科马洛夫已经遇难。塔斯社在当天14:00向世界报道了这次不幸事故。 ———摘自《大英百科全书》及《勇闯太空》
叶永烈:这肯定是个弥天大谎
新京报:《饶过孩子们吧!中学语文课本上的弥天大谎》一文中对于《悲壮的两小时》关于硬伤的指责是否确切?
叶永烈:我认为《饶过孩子们吧!中学语文课本上的弥天大谎》一文的批评是正确的。我很早以前在读《悲壮的两小时》一文时,就觉得“当宇宙飞船返回大气层后”要花费两小时才落到地面,违反常识;还有,这两小时之内,那位宇航员怎么能够与地面一直保持通话,也不合常识。读了《饶过孩子们吧!中学语文课本上的弥天大谎》一文,我以为所列举的理由很充足,足以证明《悲壮的两小时》是“弥天大谎”。
新京报:您认为是什么因素使这篇文章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叶永烈:这篇文章“非常生动”地描写了宇航员的献身精神,随着死亡时刻的逼近,那位宇航员所表现出来的无畏无私,使人“深为感动”。如果摒弃《悲壮的两小时》违反科学之处,这篇文章应当是出色的。
新京报:您认为选这篇文章的教材编撰者是否知道这篇文章的硬伤所在?
叶永烈:当然不知道。不光是中学语文教材编者没有看出来,发表这篇文章的杂志编辑以及许多语文教师都没有看出来。
新京报:这篇文章入选到中学语文教材合理吗?
叶永烈:当然不合适。应该立即从中学语文教材删去《悲壮的两小时》。
新京报:您怎么看待这一事情?
叶永烈:我曾经一再提倡现代青年应该“文理兼优”。全国统编教材中学语文高中第三册曾经选入我的文章《文与理》,就是强调:学文的应当懂一点理,学理的应当懂一点文。中学语文教材编者的文学水平当然是不错的,但是科学修养恐怕欠缺,不然就不会看不出《悲壮的两小时》的科学错误。
新京报:我们是否应该告诉孩子们真-相?这对孩子们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叶永烈:我们不仅应当告诉孩子《悲壮的两小时》错在哪里,而且应该让孩子们也从事吸取教训,一定要文理并重。作为未来的接班人,必须既有文学修养,又懂得现代科学。
孔庆东:教材编写是国家大事
新京报:记得您在两年前曾经和钱理群等编著了一本《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其中对于当下的中学语文教育进行了反思。不过,那多是从教育理念层面上。而这次中学语文教材入选了一篇硬伤累累的文章,您怎么看待这一事情?
孔庆东:我不能够只根据批判者的文章直接否定那篇文章,因为批判者没有提供第一手材料。只能说我同意批判者的质疑和那种负责精神。
新京报:您认为是什么因素使这篇文章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您觉得教材编撰者知道这篇文章的硬伤所在吗?
孔庆东:我想我们的教材中肯定还有不少存在硬伤的文章,其根本原因是编选者的水平不够,教材的编写权被很多利益集团垄断着,所以硬伤难免。不是他们故意要选存在问题的文章,而是他们看不出问题来。
新京报:您认为这会对广大的中学生读者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消除这种影响?
孔庆东:这种情况的影响当然不好,但是其实早就这样影响了,不是一时产生的,当然也不会一时就消除了。必须长期坚持批判精神。
新京报:您觉得在今后语文教材的编撰上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孔庆东:语文改革,最初是受到粗暴批判和围剿。现在看到人民和666都支持改革,改革成了主流思路了,于是很多人便来篡夺改革的成果。所以,必须坚持韧性的战斗,有左反左,有右反右。编纂语文教材一要有知名专家挂帅,二要有民主操作机制,三还要接受舆论监督,必须看成国家大事,才能少犯错误,多积善德。
网友继续挖掘:
始作俑者不出笔者所料,是一位署名冯峰鸣的不入流作者为混稿费而为花边小报瞎编的文字。登载在1994年的《故事报》上。大家都明白《故事报》上的文章都是些什么样的货色,所以对这位冯先生也没有什么可以过责的。文摘月刊《东南西北》1994年第9期转载了这篇文章,题目是《一位宇航员之死》。再后就辗转到了《读者》1995年第二期。编写中学语文教材的老爷们就是从《读者》上炒来的。
要说那帮老爷们不学无术也实在有些冤枉他们,至少他们把文章结尾中下面这段编造的实在太离奇的文字给删掉了(这就是教材中所说的对原著的修改):
一位青年,发疯一般冲进指挥台,抢过了话筒:“科马洛夫同志。请让我与您说一分钟的话!科马洛夫,我是你的情敌,是你情人的丈夫。一个小时前,我还恨你。想等你回来与你决斗.我发督要杀死你。现在我明白了,她为什么会爱你。你是最崇高最伟大的男子汉!就让她爱你吧!我也爱你!全苏联人都爱你!全世界的人都爱你[”
科马洛夫这时太激动了,“谢谢啦!全国全世界的同胞们,我也爱你们!正因为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爱,上帝才这样爱我,让我从千万里的高空飞向大地,在火与光的歌声里获得新生。同胞们,请与我一起喊一声吧——人民万岁!科学万岁!”
科马洛夫向人们亲切地挥着手:“我已经看见大地了.大地很美。如果上帝让我转世投胎,我还要当宇航员,和我女儿一起重上太空。因为太空很有意思.很好玩。真的.太空很好玩……”
轰隆一 一声爆炸,整个苏联一片寂静。人们纷纷走上街头向着飞船坠毁的方向默默地哀悼.哀悼……
(南京周国权摘自《故事报》)
“爱迪生救妈妈”真相
http://view.QQ.com  2009年09月25日08:48   浙江在线    我要评论(41)
●《爱迪生救妈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二年级(下)第30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版中,二年级下册第15课,有相同课文《晚上的太阳》)
课文大意:爱迪生刚满七岁时,就用镜子反光的原理来照明,使医生在自己家里为妈妈紧急做了急性阑尾炎手术。
商务版拉皮罗夫・斯科勃洛《爱迪生传》和Josephson Matthew写于1959年的《Edison》都没提到这一事件。但传记中没有记载,并不能得出这篇课文是虚构的结论。
我问父亲:阑尾炎是怎么诊断的?做手术要多亮的光?急性阑尾炎延误多久才有危险?答案如下:阑尾炎诊断基于症状和体征,腹痛,发热,局部压痛等。阑尾炎一旦诊断,要尽快手术,但没有说多少时间内必须进行;如果有穿孔危险或已经穿孔,就应该马上手术。手术的灯光以满足照明(能看清)为准。所以也不能得出这篇课文是虚构的结论。
但在美国留学时,我问了身边无数美国同学:知道爱迪生这个故事吗?所有人都摇头。然后我去查了阑尾炎的医疗史。最早对阑尾炎手术的论述是1886年。爱迪生生于1847年,电灯发明于1879年,1886年爱迪生已经是一个40岁的已婚男人了。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不可能有阑尾炎手术,更不可能有一个医生在他做的“有影灯”下,为得了急性阑尾炎的的妈妈做紧急手术——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本文点评者何易,现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学生,父亲是浙江邵逸夫医院院长)
“跟20多年前的小学教材相比,现行小学教材从观念到文本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我们不是存心找茬,而是以更高的要求要审视我们的孩子天天捧读的课本,以期让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研究小组认为,文艺类的作品,可以分为小说、戏剧、诗歌、历史、传记、非虚构六大类。前三者都属于文学艺术,都是生活的扩展,以想象的方式追求艺术的真实,有虚构的特权。后三者的写作必须严格按照事实本身,否则就是捏造。
《对话美国顶尖杂志总编》一书里,提到美国各个杂志都设有“事实核查员”这一岗位:“‘事实核查员’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查对所有的来稿中涉及的事实,复按所有的来稿中的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以保证杂志所传达的知识是准确无误的。这一点,在美国《National Geographic》(国家地理)杂志中更甚。他们的编辑部一共有20位事实核查员,以保证刊出的内容准确无误。结果他们在读者中建立了‘不出错’的信誉,以至于有一次弄错了美国加州一个小镇的名字,居然成为当天的新闻。”
而在小学语文教材里,文体混淆,有很多历史不像历史、传记不像传记的散文体篇目,既谈不上艺术的真实,也不符合基本的事实,这样的文章,可以称之为“伪文章”。
作者: 没插电源    时间: 2009-9-26 08:42
天啊。当年我就怀疑过卫星掉到地球上怎么可能回花2个小时!老师还骂我,原来是因为我是对的…
作者: wangwei    时间: 2009-9-26 09:3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9-26 10:25
不光只需要几分钟,而且大部分时间是处于无线电静默状态的。根本没法传输任何数据


不过么,文学,本来就和历史也不见得需要沾什么边。小孩子还分不清历史和文学之间的区别的时候,多看才是硬道理。
作者: Omega    时间: 2009-9-26 10:52
读者在以前再初中还被当作班刊,但是我看了三期就不看了
第一次看,觉得人生哲理不错
第二次看,觉得怎么又是这些
第三次看,觉得怎么还是这些

而且这些东西很假大空,很CCAV的。

能赞同读者的,我觉得都有狂信者的潜质。这报刊很有文化大X命的味道
作者: 白首江湖    时间: 2009-9-26 11:00
编造的课文就算了。就是有些经典名篇,也是在按“正确的”方向解读,讲授错误的知识。比如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入风波里。”老师说,这是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多年以后才明白,人家老范其实是在感叹宦海风波险恶----被教育机器欺骗了好多年,NND。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作者: guchao2317    时间: 2009-9-26 11:06
我怎么没学过这篇文章啊 难道是我当天没去上课??
作者: 白首江湖    时间: 2009-9-26 11:12
说到教育和新闻机构的诚实性,这是个喷泉式的水话题,没有尽头。

以前在书写上一直偏向于关注笔尖,现在才发觉,就个人的握持感来说,146真是无比舒适、无比妥贴的一杆好笔。
小白花的泛滥,是人之过,非笔之罪。
作者: viva0228    时间: 2009-9-26 11:21
我怎么记得课文是说一艘飞船因为地面控制失误而导致飞不回来的现场直播呢?
难道这又是另外一课?
作者: myb57124610    时间: 2009-9-26 12:17
原帖由 guchao2317 于 2009-9-26 11:06 发表
我怎么没学过这篇文章啊 难道是我当天没去上课??


是因为你已经老了,你都毕业了,人家才上小学。
作者: guchao2317    时间: 2009-9-26 12:27
原帖由 myb57124610 于 2009-9-26 12:17 发表


是因为你已经老了,你都毕业了,人家才上小学。
晕啊!我不老啊,23岁,没毕业了,离小学已经毕业的确好多年了,对这文章没印象,但是初中的时候好像听政治老师讲过这“感人”的故事。我看上去真的很老吗?天啊,怪不得今年暑假在游泳池一个陌生人问我你在哪工作啊?今年有28吗!我顿时全身汗湿了!
作者: 才刚起步    时间: 2009-9-26 12:31
派克的广告
作者: 七剑    时间: 2009-9-26 12:49
哈哈,这篇文章是每天睡觉前胡乱翻翻看到的,就从网上搜了一下贴上来了,我可不想打这么多字

楼上各位的评点很精彩,本人对派克关注并不多,知道得也少。特别感谢BOBO等笔友的深入解说,让我们对派克有了更多的了解
之所以贴这篇文章,我想从中可以知道两个信息,不过这可能不是原作者的本意:
第一 派克是一个很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公司
第二 派克以前的价格应该比较平民化,尽管都有中高低端的区别

[ 本帖最后由 七剑 于 2009-9-26 12:52 编辑 ]
作者: 泓岫    时间: 2009-9-26 20: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9-9-26 21:56
原帖由 ganggang4699 于 2009-9-26 20:58 发表
话说中国的教育改革越改越产业化。。。。。。。。。。
话说也只有中国能够把教育和医疗做成产业化。。。。。。。。。


错,论产业化,英美的教育不知道要产业化多少了。

产业化的概念就是谁都可以读书,只要你有钱。来读书了,欢迎,先收学费,然后才告诉你这课不是这么容易及格的。你也根本没必要毕业,你可以读一辈子大学。然后学校不断的问你收学费,就是不给你毕业。

我们的教育,我不管你学的如何,到了4年或者5年我就得让你毕业出去,不然你占着资源,还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作者: caser_sr    时间: 2009-9-26 23:09
原帖由 wangwei 于 2009-9-26 00:34 发表
《读者》主要是要大家明白这句话:“人的生存空间是立体的,当你山重水复的时候,不要总盯住前方的绝境怨天尤人,要学会看看天上、水下。如果人类只是专注于如何在陆地上跑得更快,就不会发明飞机,而事实证明,再快 ...

但中国现在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是——为了证明一个所谓的道理(有时还不是什么正确的道理),就可以随意编造论据,特别是拿真实的人和事去编造!

改造爱迪生等一大批名人的“名言”如此,宇宙飞船上看长城的故事如此,中美苏三国太空笔的故事亦如此;我们现在特别强调所谓“动机是好的”,似乎只要动机好,使用任何手段都可以。
作者: blueland    时间: 2009-9-26 23:35
语文课本和谐之经典,在于《口技》。。。。。。。
作者: 没插电源    时间: 2009-9-26 23:53
原帖由 caser_sr 于 2009-9-26 23:09 发表

但中国现在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是——为了证明一个所谓的道理(有时还不是什么正确的道理),就可以随意编造论据,特别是拿真实的人和事去编造!

改造爱迪生等一大批名人的“名言”如此,宇宙飞船上看长城的故 ...

我学的管理学讲,如果手段通过违反制度达到目的,要"根据情节""酌情处理".
但这个"处理"的范围就很宽泛了."情节"如何,怎么"处理"...就要看领导的心情以及河蟹度了..
作者: wormsoldier    时间: 2009-9-27 00:40
歪了歪了。。。这楼又歪了。。。
作者: 後羿    时间: 2009-9-27 01:16
呵呵,不看读者好多年了,实在是看不进去,没实质性的东西,煽情。
其实派克笔早期根本就没有平民化过,一直都走着中高端的路线,前面BO兄的论述相当的精彩,拜读了。
作者: 旧王孙    时间: 2009-9-27 02:11
原帖由 Bobocat_ 于 2009-9-25 19:45 发表
很有趣的文章. 感謝樓主的分享.

這篇文章的可讀性很高很生動, 用故事的方式簡單的陳述了一個好的論述.  然而, 基於這裏是專業論壇, 小弟還是要指出這個故事的細節真實性有點問題. 據我了解, 派克從來因為圓珠筆而放棄過低端市場, 好比低端的代表派克45型就是在1960年推出的, 持續生產了47年.  而且派克本身也大量的生產圓珠筆, 例如偉大的Jotter系列是於1954年推出的.

圓珠筆取代鋼筆是一個漸進的, 長久的過程, 並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影響到鋼筆的存亡. 客觀上來說, 在圓珠筆的普及化上, 派克生產的優秀圓珠筆也有很大的貢獻.   ...


又回味了一遍Bobocat兄的鸿文。突然在这点上想到一个很有趣的譬喻,钢笔之渐被取代,并不似秦隋亡之土崩,而是类似于汉唐亡之瓦解。

秦隋极强,然骤兴骤灭,刚不可久。汉唐乃持续数百年之大王朝,根基深厚,盘根错节,非一代之力能轻撼,非经数代之雄苦心经营,慢慢将其抽空耗干不可。

所以历史上各王朝沦亡从大的方面,分有土崩及瓦解两大势态代表。

钢笔亦类似汉唐之历史境遇,有自身有几两百年之深厚积淀,且上承古代书写传统,因此钢笔的历史并不仅代表自身,且是人类书写历史的一部分,钢笔之被取代也并不是简单的一个笔种的消亡,同时也意味着人类书写时代的结束,当然,与此同时,另一个同样伟大的时代也开始了(并不能因为我们是钢笔文化的爱好者,就否定电脑时代的伟大)。因此,钢笔的式微并不是也不可能发生在一朝一夕间,而是一个长期的被瓦解的过程,圆珠笔,中性笔,各路豪杰登场,慢慢抽空其根基,直至电脑键盘(现在又有强大的手机,按键,触屏等等)给其最后致命一击,令其彻底退出实用舞台,而被供上精品的神坛。一旦失去了实用价值,则恰如无根之水,失皮之毛,神坛也无异于祭坛,在体面的形式中慢慢的消散于历史的烟尘中罢了。好似二王三恪,宾而不臣,自行正朔,看上去好有面子,也不过在人卵翼之下,都不过前朝旧事罢了
作者: Bobocat_    时间: 2009-9-27 11:39
王孫兄卓見超群, 確實是如此.

鋼筆科技有長久的基礎, 作為墨水筆系的背景乃是數百年間由鵝毛, 沾水等一路進化走來之集大成者, 根基是很深厚的. 油墨滾珠系的原珠筆則是不拆不扣的廿世紀文明產物. 打下了天下不過短短二十年間, 寫書的時代卻將走入黃昏, 正是夕陽無限好......

隨著文字媒界的大量電子數位化, 將來筆具的地位多半也要流於少數在電子媒界無法使用的空擋之中打雜的角色..... 也許幾代之後的人根本不寫字了,  油墨滾珠系作為末代筆具, 說不定之會正像是個延恩候之類的雞肋, 見證著書寫的黃金時代曾經存在過.  

這幾天覺得蒙王孫兄多次回應在下劣文, 在下實在臉面有光. 正洋洋自喜之際, 隨手點開某一賣筆高樓歪, 才發現原來老頭子我是沾了蘇非亞小妹的光......不禁啞然失笑.
作者: caicaikan    时间: 2009-9-27 11:44
顶楼上的楼上~~
作者: snap    时间: 2009-9-27 12:19
原帖由 韦伯猫 于 2009-9-26 21:56 发表


错,论产业化,英美的教育不知道要产业化多少了。

产业化的概念就是谁都可以读书,只要你有钱。来读书了,欢迎,先收学费,然后才告诉你这课不是这么容易及格的。你也根本没必要毕业,你可以读一辈子大学。然 ...


所以很多问题归结到最后都是我国还是相对落后的农业国。。。
作者: snap    时间: 2009-9-27 12:21
原帖由 Bobocat_ 于 2009-9-27 11:39 发表
王孫兄卓見超群, 確實是如此.

鋼筆科技有長久的基礎, 作為墨水筆系的背景乃是數百年間由鵝毛, 沾水等一路進化走來之集大成者, 根基是很深厚的. 油墨滾珠系的原珠筆則是不拆不扣的廿世紀文明產物. 打下了天下不過 ...


电脑也可以追溯到打字机(或者更原型的东西),尽管尚未能预见将来的归宿
作者: Bobocat_    时间: 2009-9-27 12:33
原帖由 snap 于 2009-9-27 12:21 发表


电脑也可以追溯到打字机(或者更原型的东西),尽管尚未能预见将来的归宿


嗯.....在我的想法中, 電腦和打字機是不同的東西, 其差異不是在於輸入的模式, 而是儲存及傳輸的媒界. 在這一點上, 打字機和筆的血緣要比打字機和電腦要近的多.

不過, 我能了解您的看法, 畢竟電腦鍵盤和英文打字機的外型也有幾分相似之處, 可是換個角度來想, 電腦鍵盤和中文打字機的外型可就相異極大了.
作者: snap    时间: 2009-9-27 12:48
原帖由 Bobocat_ 于 2009-9-27 12:33 发表


嗯.....在我的想法中, 電腦和打字機是不同的東西, 其差異不是在於輸入的模式, 而是儲存及傳輸的媒界. 在這一點上, 打字機和筆的血緣要比打字機和電腦要近的多.

不過, 我能了解您的看法, 畢竟電腦鍵盤和英文打 ...


我是指输入的方式,可能这个表达对于笔来说不太恰当,但现在取代各种书写工具的一般是各式各样的键盘。
作者: 旧王孙    时间: 2009-9-27 12:59
原帖由 snap 于 2009-9-27 12:48 发表


我是指输入的方式,可能这个表达对于笔来说不太恰当,但现在取代各种书写工具的一般是各式各样的键盘。


Bobocat兄说的是对的,取代传统笔类的并不是输入方式,关键还在于后者的储存及传输方式,所以同样是键盘,取代笔类的是电脑而不是打字机。

因为打字机依托的是和笔类同样的载体,纸,同样的传输方式,物理传输。而相对于手机电脑的非纸载体和网络传输方式,其方便性和速度的差异无异于中世纪和工业文明的差距,相差岂是倍数,在效率上,某些方面是万倍之差。

所以同样是键盘,但取代笔类的任务,打字机完成不了,而必须是互联网时代的电脑,关键还在储存及传输这两点,而不是输入上
作者: 旧王孙    时间: 2009-9-27 13:00
原帖由 Bobocat_ 于 2009-9-27 11:39 发表
這幾天覺得蒙王孫兄多次回應在下劣文, 在下實在臉面有光. 正洋洋自喜之際, 隨手點開某一賣筆高樓歪, 才發現原來老頭子我是沾了蘇非亞小妹的光......不禁啞然失笑.


Bobocat兄说笑了,两码事,两码事。。。。。。
作者: snap    时间: 2009-9-27 13:17
原帖由 旧王孙 于 2009-9-27 12:59 发表


Bobocat兄说的是对的,取代传统笔类的并不是输入方式,关键还在于后者的储存及传输方式,所以同样是键盘,取代笔类的是电脑而不是打字机。

因为打字机依托的是和笔类同样的载体,纸,同样的传输方式,物理传输 ...


我那句随笔并没有提到是打字机来取代笔,只觉得电脑的键盘输入方式可能可以追溯到打字机;然后bobocat提出电脑和打字机除了输入方面其他原理区别过大,不应混为一谈,因此我将那句随笔稍稍严谨化。恩,当时就是这样……
作者: 旧王孙    时间: 2009-9-27 13:20
其实纵观西方书写工具史,输入工具往往是作为载体的依附的,而不是决定载体形式的,恰恰相反,载体的变化决定了书写工具的变化,因此载体才是关键。

早期是植物,载体是纸莎草,工具自也以苇管为上;后来传至欧洲,因为取材及耐久问题,载体材质变为羊皮纸,书写工具材质也跟着变,鹅毛笔,都是动物材质;再来后,东方传进了更先进的棉麻纸类,书写工具也跟着变,金属蘸水笔出现了,这些就是人工合成的产物。

植物稀---动物系---人工系,西方硬笔书写的历史,传承演进,都是输入工具跟着载体走。

中国其实也类似,中国早期其实是硬笔书法,之后丝帛渐渐普及,初期的纸张也出现了,这些柔软物体无疑较之战国的竹有着储存的巨大优势(想想那么笨重巨大的物体却承载着如此小的信息含量),必然要求毛笔的出现来代替刀笔。此后,软笔书法就取代了中国书法真正的老祖宗硬笔书法。

载体是本,输入工具是末
作者: snap    时间: 2009-9-27 13:30
原帖由 旧王孙 于 2009-9-27 13:20 发表
其实纵观西方书写工具史,输入工具往往是作为载体的依附的,而不是决定载体形式的,恰恰相反,载体的变化决定了书写工具的变化,因此载体才是关键。

早期是植物,载体是纸莎草,工具自也以苇管为上;后来传至欧洲 ...


论述细致,得出的结论也有基础。但唯一的问题在于呢,Bobocat只是相当有理有节地提出看法,不知道您为何非以某种接近辩论的方式把主题引到和我留言原意不一致的方向上?
作者: 旧王孙    时间: 2009-9-27 13:35
原帖由 snap 于 2009-9-27 13:30 发表


论述细致,得出的结论也有基础。但唯一的问题在于呢,Bobocat只是相当有理有节地提出看法,不知道您为何非以某种接近辩论的方式把主题引到和我留言原意不一致的方向上?


snap兄误会了,我只是把那段历史陈述出来,并不是存心和您辩论。当然知道您的原意,我只是趁机分享回顾一下这段书写工具史的个人观感。如有表述不当造成您误解的地方,请原谅
作者: 黑白子    时间: 2009-9-27 14:45
Bobocat和王孙兄的帖,实在不能不顶~~
作者: 旧王孙    时间: 2009-9-27 14:47
黑白子兄久违
作者: benben    时间: 2009-9-27 16:09
原帖由 白首江湖 于 2009-9-26 11:12 发表
说到教育和新闻机构的诚实性,这是个喷泉式的水话题,没有尽头。

以前在书写上一直偏向于关注笔尖,现在才发觉,就个人的握持感来说,146真是无比舒适、无比妥贴的一杆好笔。
小白花的泛滥,是人之过,非笔之罪


是,就和劳力士、宝马车给人的恶俗印象一样,人之过,非物之罪。
作者: snap    时间: 2009-9-27 18:17
原帖由 旧王孙 于 2009-9-27 13:35 发表


snap兄误会了,我只是把那段历史陈述出来,并不是存心和您辩论。当然知道您的原意,我只是趁机分享回顾一下这段书写工具史的个人观感。如有表述不当造成您误解的地方,请原谅


那就是我多想了,在此抱歉。。。
还有西方历史上是否也有过类似中国最早期的“硬笔书法”阶段?
作者: 旧王孙    时间: 2009-9-27 19:09
原帖由 snap 于 2009-9-27 18:17 发表


那就是我多想了,在此抱歉。。。
还有西方历史上是否也有过类似中国最早期的“硬笔书法”阶段?


中国早期硬笔书法是甲骨文,金文,简牍文字,后来更变为软笔书法。而西方自苏美尔象形文字,中东楔型文字,埃及象形文字起一直就是硬笔书法。说到硬笔书法,不能不说到阿拉伯书法。

若说中国书法是软笔书法的极致,则阿拉伯书法是硬笔书法的极致,字体繁多,且装饰性非常强,审美取向和中国书法不太一样,但无疑也是大美,只能说不同的美,难分高下。而且,阿拉伯书籍装帧是一绝(是西方书籍装帧的老祖宗),美轮美奂且极坚固(这点上,中国古籍装帧是个弱点),配上阿拉伯书法家的手写经文,绝对是人间极致的艺术品!

而且阿拉伯书法家在本文明中地位非常崇高,因为有宗教上的神圣意义,是全民族心力的倾注,中国书家的地位和整个民族对书法艺术神圣的尊崇从未达到过这样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记得原来在另一个帖子中也说过同样的话)---阿拉伯书法天下无双!

还有,因为宗教在伊斯兰文明中的极度崇高地位,阿拉伯书法的发展从未停止过,是典型的一代更比一代强,今人更强于古人!反观东亚文明中的书法现状,那就更不可比了
作者: snap    时间: 2009-9-27 20:33
原帖由 旧王孙 于 2009-9-27 19:09 发表


中国早期硬笔书法是甲骨文,金文,简牍文字,后来更变为软笔书法。而西方自苏美尔象形文字,中东楔型文字,埃及象形文字起一直就是硬笔书法。说到硬笔书法,不能不说到阿拉伯书法。

若说中国书法是软笔书法的 ...


那么西方是否从始至今都是以软质材料的书写载体为主流,而无类似中国的甲骨文金文时代?
王孙兄是否对东西方载体的差别原因稍加考究?
而阿拉伯书籍的装帧有何特别之处,所用纸张材质是否亦类似中国?

请不吝赐教!
作者: 旧王孙    时间: 2009-9-27 20:53
原帖由 snap 于 2009-9-27 20:33 发表


那么西方是否从始至今都是以软质材料的书写载体为主流,而无类似中国的甲骨文金文时代?
王孙兄是否对东西方载体的差别原因稍加考究?
而阿拉伯书籍的装帧有何特别之处,所用纸张材质是否亦类似中国?

请不 ...


中东文明的泥板书即是硬材。若西方定义为克里特希腊罗马及之后的中世纪诸蛮族这样一脉,则向以软质材料为主流,因为它们是地中海文明,书写文化上受埃及影响较为直接。

阿拉伯书籍装帧博大精深,其诸多要素直接催生了其后璀璨的欧洲中世纪书籍装帧,诸如摩洛哥红山羊皮,封面烫金,封面镶嵌金银甚至珠宝,泥金泥银书写,细密画(这项艺术直接催生了欧洲的书籍插图,非常精美,人工描绘,珠宝颜料,其精致扬言程度不是现在印刷物能比拟的)等等,这些都是伊斯兰书籍装帧的要素(这样说可能科学点,因为其后的奥斯曼土耳其也与有力焉,特别是在细密画的贡献上)。

纸张材质,阿拉伯的手抄本及书籍用纸,主流是羊皮纸和麻布纸(此或为从中国传入),但最高档次最高等级的作品都是以羊皮纸为正宗
作者: snap    时间: 2009-9-27 21:15
原帖由 旧王孙 于 2009-9-27 20:53 发表


中东文明的泥板书即是硬材。若西方定义为克里特希腊罗马及之后的中世纪诸蛮族这样一脉,则向以软质材料为主流,因为它们是地中海文明,书写文化上受埃及影响较为直接。

阿拉伯书籍装帧博大精深,其诸多要素直 ...


在我理解,装帧精致利于长久流传,但价值高昂也会限制在当时的文化传播
从这方面讲,中国当时相对低廉的纸张材料(甚至结合印刷术)可能更有利于文化普及
作者: 旧王孙    时间: 2009-9-27 21:26
原帖由 snap 于 2009-9-27 21:15 发表


在我理解,装帧精致利于长久流传,但价值高昂也会限制在当时的文化传播
从这方面讲,中国当时相对低廉的纸张材料(甚至结合印刷术)可能更有利于文化普及


绝对是这样的,中世纪书籍装帧昂贵,人工誊抄,制作起来费工费力,本身即是艺术品,所以只限于贵族及宗教上层,一般人根本无法问津。只有在工业革命后,制作简化,用料俭省,才能大量的普及知识。

现在的书籍制作比起工业革命前,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原来的标配是硬木板外套皮面(依等级从低往上依次是牛皮,犊皮,羊皮,羔皮,最高则是摩洛哥红山羊皮)。现在的所谓精装书也只是硬纸壳封面(再往前好歹还是木板,虽然也不套皮了),简装书则是软纸封面,这在原来根本不叫书,因为按原来的标准,这是没有封面的,软纸不够资格作封面,工业革命后这也叫书了,简装书。严格来讲,现在的精装书在原来也是没有封面的书。

这全都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将知识迅速普及到下层阶级,来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大量有一定文化的劳工所需要的。这是进步,将知识普及到了全民,但对于书籍装帧艺术来讲,无疑是退化
作者: gato    时间: 2010-1-14 15:00
读完此贴 个人强烈想起一段文字 共赏之
再加一句 人民群众的智慧从第一句话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请看……

星巴克装逼指南

首先你必须带一本杂志,啥?《读者》?呸,你只配去火车站买杯豆浆蹲着喝去。中文的杂志一律PASS!必须得英文原版的!什么?《Reader’s digest》? 我说你有完没完啊?!按照小资圣经——保罗福塞尔写的那本《格调》里面所说,连《国家地理》《TIME》之类的杂志都只会暴露出你庸俗的小中产阶级格调,可笑我们还老拿某某上了《TIME》封面说事儿,起码得拿本《Economist》吧,或者《FORTUNE》,后两个杂志的中文版是可以免费申请赠阅的,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装备2:IPHONE手机的话怎么也得带个Iphone,甭管多不好用,版本一律破解成阿拉伯语或者希伯莱语,倍儿有面子,电话响了先说Bonjour(法语,你好)!再说Guten tag(德语,你好)!你要说HELLO你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

装备3:Mont Blanc钢笔+LV记事本
笔记本也得带一个,LV的,接完电话就掏出万宝龙的钢笔在本子上写啊写的,眉头紧皱做日理万机状。
装备4:苹果笔记本(女用)或者IBM笔记本(男用)
笔记本电脑也得带上,女的一律用MACBOOK,男的都用IBM,反正星巴客里面有无线的WIFI,把什么BT,电驴全都给开上,把网络带宽占得死死的,这样一来就你一人能上网,叫别人眼红去吧!去之前记得在电脑里把金山词霸给装上,不然英文杂志读不下来啊……  装备5:HERMES瓷杯
咖啡杯决不能用店里的,不就一大瓷杯子么,上Hermes的,一千块一个,到了店里收银完了把杯子递过去,跟小姐特客气地说:麻烦您用这个杯子装咖啡,别的杯子我喝不惯……
咖啡得喝现煮的,最好就和吃火锅一样,放在面前咕嘟咕嘟地冒泡,那才叫一品位。

装备6:BENZ或BMW车钥匙
坐下来先把车钥匙往桌上一扔,不是BENZ就是BMW,最次也得AUDI,扔的时候得用劲扔,把所有人都吓一跳那种,然后大声地自言自语:这德国货质量就是好,这么用力都摔不坏啊(友情提示,买不起车你还买不起钥匙吗,上淘宝啊。)
着装你可千万别穿西装领带,叫人笑话,要的就是休闲气质,先穿件长袖POLO衫,外面再套件长袖灯芯绒衬衫,然后再套件苏格兰格子的呢衬衫,啥叫格调,领子越多越有格调,脚上穿上拖鞋,一看就是永远待在空调房的贵族啊。
再去银行换几十张一美元的零钞,走的时候丢桌上,穿过大厅的时候就听后面服务员喊:先生您的钱忘记拿了!要的就是这效果。你就缓缓回头,冲她回眸一笑,说:哎呀,我在美国喝咖啡给小费给习惯了,你就收着吧! 于是你就可以在万众仰慕的目光中走出星巴克,天那么蓝,空气那么清新,这是一次多么完美的行为啊! 
作者: SWKK    时间: 2010-1-14 15:31

作者: 私房    时间: 2010-1-14 22:50
可惜派克最终还是沉沦了
作者: squallzfw    时间: 2010-1-15 11:27
现在的派克,既不高端也不低端了
作者: 夕阳草0104    时间: 2010-1-15 23:45
这条道路能不能被国产笔套用呢?
作者: skynoo    时间: 2010-1-16 02:54
Bobocat_ 兄高见,读者上面很多哗众取宠的文章。其实派克那时是叫转走高端路线,这条路也不是什么商品都走得通,中国联通CDMA就是例子。有笔友说了不跟圆珠笔比实用,我们比文化,那时钢笔文化没有那么浓重,没人肯定这会成功。我想说的是马科利老总当时的决定是很有魄力和想象力的,佩服。
作者: anubis    时间: 2010-1-18 00:39
呵呵,就跟我当年以为奔驰是最贵的车一样。
派克要是跟万宝龙比起来,还真说不上高端了。
作者: 全波段    时间: 2010-1-18 01:0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翰墨飘香    时间: 2010-1-18 08:37
读过
作者: Edinburgh    时间: 2010-1-18 08:51
呵呵,就跟我当年以为奔驰是最贵的车一样。
派克要是跟万宝龙比起来,还真说不上高端了。
anubis 发表于 17/1/2010 16:39



   风水轮流转, 看派克想不想变高端而已。
派克这个牌子如果想转型变高端,它绝对可以让万宝龙汗颜。不过,人家现在赚得比万宝龙多的多,为什么要做这种转型呢。
作者: 幸福    时间: 2010-1-18 09:39
有“演义”的成分。
作者: penzju    时间: 2010-1-18 12:10
不错,有启发!
作者: huangzp    时间: 2010-1-18 21:59
看了众位高手的跟帖,长知识了。
作者: Bobocat_    时间: 2010-1-20 05:57
风水轮流转, 看派克想不想变高端而已。
派克这个牌子如果想转型变高端,它绝对可以让万宝龙汗颜 ...
Edinburgh 发表于 2010-1-18 08:51


Edinburgh兄見多識廣, 一下子就講到點子上了.

萬寶龍之所以要去作高端, 正是因為在中低端打不過派克而轉進.

當今派克後台老闆的錢很多, 有實力. 雖說派克現在在貴價筆上沒MB風光, 但他銀子也賺得不少. 每當有一個人買了隻MB, 同時間可能就有五十個人買了隻派克, 是薄利(?)多銷. 大家賺法不同而已.




欢迎光临 钢笔论坛 (http://pen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