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论坛
标题:
试水一帖:随性点评09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打印本页]
作者:
rogerius
时间:
2009-1-3 12:28
标题:
试水一帖:随性点评09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因为看见诸位论坛前辈都把涉及古典音乐的东西发在这里,我也发在这里好了。如有不当,尽管移动)
随性点评09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文:rogerius
众所周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演奏的是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加洛普、波尔卡等舞曲为主。这些作品,在19世纪属于地地道道的pop music,是供人们消遣娱乐,拿来跳舞转圈用的。它们和现在迪吧里面的hi曲相比较,唯一的区别也许就是它们没有刺激摇头的功效,最闻名遐迩的《拉德茨基进行曲》也不过有个刺激拍手的功能,还得在指挥的严密监视下按拍子进行。除此以外,施特劳斯和hi曲给人们带来的感官愉悦是并无二致的。旧时维也纳的风流才子佳人们也是伴着这些音乐,多巴胺就急速分泌旺盛,荷尔蒙如雨后春笋一般勃发,比今天的不少小孩子需要嗑药才能hi健康环保得多了。可见人类社会果然如同政治书里说的,是在“循环上升”。现代人自以为自己很炫很hi, 而古人仿佛都是只知道青灯古佛、皓首穷经的傻逼,没想到蓦然回首,发现他们离古人很近很近,近到令他们自惭形秽的地步,甚至比他们会玩多了。那么,
既然施特劳斯们是流行音乐的写手,为什么今天人们还得穿得隆重的礼服去听世界顶级的指挥家在大年初一指挥世界一流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来演奏这些东西呢?因为这些东西现在已经成了古典音乐了。这就是时间的力量。想当初京剧可也是典型的流行音乐啊,梅老板、谭老板他们的追星族只会比现在的周董们要更多更疯狂(也是,老板比一个董事当然强多了),那时的良家子弟的家长们也如同现在一样,皱着忧国忧民的眉头,苦口婆心地劝孩子们没事不要听京剧那种流行、刺激、性感的货色,以免分散学习精力,动摇革命意志(像不像后世的家长对待孩子们追港台明星的态度?)呵呵,现在听来恍如隔世吗?其实才不过50多年。这也是时间的力量。当然年代毕竟不一样。古典艺术时期,就算是流行文化也有相当的底蕴。施特劳斯的音乐虽然和巴赫、贝多芬、莫扎特不可能是一个数量级的,但也有相当的艺术价值,足以被时间抬举到金色大厅而不显愧色。比如一曲《蓝色多瑙河》就足以传唱后世。而一般被遴选为新年音乐会指挥的,也多半都是世界一流指挥家中被该乐团认为气质与维也纳相合的人选。
所以在这里要澄清两个误解:一是对音乐初入门的朋友往往认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代表了交响乐的最高水准,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施特劳斯的音乐不是交响乐,只是以交响乐演奏的各种舞曲,它们也不代表古典音乐的最高成就,所出场的指挥也不一定是当年世界第一指挥(因为第一指挥不一定与维也纳气质相合);二是对音乐了解颇深的朋友往往认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曲目都是垃圾,这也不是很公平。施特劳斯也有好作品,更何况经过如此精妙的乐团和指挥的处理,即便是平庸的作品也成了精心打造的珠宝。我所看过的历史上最成功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卡洛斯克莱伯所指挥的那一场,几乎把全世界的乐迷当场迷翻天了。卡拉扬的那一年也可以说是美轮美奂,绝对值得反复欣赏的。
今年选的是犹太籍钢琴家、指挥家巴伦波音。这个人选让人觉得很满意也很新鲜。过往的人选几乎总在梅塔、穆蒂、马泽尔几个人里来回打转。后来总算有小泽征尔、杨松斯等人出现才打破这种僵局。今年邀请巴伦波音这样一位与传统维也纳风格不是很相近的犹太裔指挥家,是一件很开拓,很值得肯定的选择。巴伦波音恐怕也需要这样一场给他的指挥生涯盖棺定论的终极演出。
巴伦波音本人是一个功成名就的钢琴大师,也给郎朗这样的天才开过大师班,水平自不待言。他的钢琴演奏偏向严密的结构,合理的呼吸与分句,技术性很强,但似乎有时候总觉得缺少点光泽和色彩感。他的指挥给人感觉也是如此,非常漂亮的音色和技术,各声部的配合、进入也都很完美,织体的结构也很干净,总体感觉让人觉得很清亮、通透,就像一架巨大的钢琴,但似乎稍微欠缺一点旋律的跃动感。这一点尤其在他指挥《安娜波尔卡》的时候感觉极为明显。凡是听过卡拉扬版指挥的《安娜波尔卡》,都会由衷地感觉到旋律里流动的一股维也纳贵妇的脂粉香水味道,轻巧、华贵、略带点俏皮而不过分。巴伦波音这一版的平衡感是完美的,各声部的配合相当好,比如短笛和提琴的八度,如何能相互映衬而不显得任何一方刺耳,低音提琴的节奏力度在不同段落的细微变化等等,都是一般指挥难以顾及到而他做得非常好的。可惜整体感觉却还是稍嫌呆滞了些,不太像维也纳,而竟有点柏林的感觉(难怪他长期指挥柏林爱乐的室外音乐会)。
除了这种风格,巴伦波音拿捏得都挺不错的。比如好几个带有匈牙利风格的曲目,一旦脱开了维也纳的这种金粉气象,又是他比较拿手的了。像《吉普赛男爵序曲》这样节奏变化多,曲目风格较杂,需要一个拍子极为精准的指挥来统领大局的时候,巴伦波音那优雅而精确的拍点,说一不二的决断力就是一个极大的优势。在他的指挥棒下,这首曲子的交响性明显得到了强化,不再像出自一个写惯了圆舞曲的人之手了。可能施特劳斯本人所梦寐以求的效果也不过如此吧。
通观全场,巴伦波音对于平衡感的要求是一大亮点。无论何时,主奏乐器稍有打破平衡之虞,他都会给出极为明确的指令加以阻止。这样就最大限度地突出了谱面的和声效果和织体的平均,将乐曲的交响性格展露得更强化。这一点从他指挥时有意对中提琴等声部加以重视也有关系。令我感到惊讶的是维也纳爱乐派出了这么重的阵容来参加圆舞曲的演出,小号用了四把,长号三把,大号一把!这简直是马勒交响曲的阵容了。而相应的木管却只有双管。巴伦波音能够让它们平时听起来不吵,在关键时刻又响彻云霄,这种控制能力也是颇为值得称道的。
巴伦波音作为一个交响乐指挥家,勇敢地打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常规将海顿引进来,这无疑是一个极为有纪念意义的举动。为了兼顾新年的欢乐气氛,便于插科打诨(明显看出巴伦波音也是一个幽默感很强的人),他特意选择了大名鼎鼎的《告别》交响曲。当乐师们一个个离去时,他卖力地表演着困惑、不解、受伤的神情,但乐队的节奏却颇平稳不乱,这既证明了他和乐队之间的排练效果与默契程度,也说明维也纳爱乐确实无愧于世界第二乐团(第一据说是柏林,都有争议)的称号。海顿写这个曲子的时候还特意照顾了一下留下来孤军奋战的低音提琴。当天演奏的时候,低音提琴独奏是一位年轻人担任,发音深沉浑厚,音色和音准都很好,节奏有意拖慢了点,显然是故意为之。这首交响乐章的前半部分是严肃认真的一个纯交响性质作品,巴伦波音指挥得中规中矩,拳拳到肉,而且让人听了颇有振奋感和朝气,是相当成功的演绎。过渡到后面“离开”段落时,浑然天成,又能做到如此举重若轻。这首曲目实在是当天最令人感到成功者。
年例在多瑙河演奏时要打断指挥,倾听祝词。巴伦波音应该是个语言天才,作为犹太人,他的希伯莱语应该是母语。从小在阿根廷长大,西班牙语也是母语。小时随父母在世界周游,英语法语说得也很好,在德发展多年,德语也说得也不错。原以为他会在这时多说几种语言,实际上只用英文对中东和平问题发表了祝愿,毕竟这也是他一辈子努力操持过的事业,令人感到尊敬,场下掌声雷动。而他的多瑙河自然也是平衡极佳,已算得上是上品了。但和克莱伯等人相比,还是少一点欢跃舞动的感觉。可喜小孩子表演的芭蕾舞极大地弥补了这一点。拉德茨基进行曲也是一如既往的热闹。
最后说一下,我是在
www.zdf.de
的网上收看的实况转播,效果极佳。如果有看不了电视但可以上网的人想看这个节目,不必找央视的视频入口,否则效果不佳而且很慢。解说当然是德语,而且带浓厚的奥地利口音。
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更多内容可以参见本人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rogerius
作者:
图展5182
时间:
2009-1-3 17:40
我忘了这场音乐会,反正也就搔搔痒罢了,哈哈。
我觉得巴伦博伊姆不需要也没必要通过这场音乐会来盖棺自己,太没意义,充其量多了些初级粉丝罢了...
[
本帖最后由 图展5182 于 2009-1-3 17:47 编辑
]
作者:
哥本哈根精神
时间:
2009-1-4 05:42
呵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本身就是娱乐性质强一些,要想听稍微正统一点的,可以去听之前一天柏林除夕音乐会。巴伦博伊姆可以说是指挥家里钢琴弹得最好的,钢琴家里指挥的最好的,指挥家和钢琴家里老婆最有才的。作为一个钢琴家,他30多岁时的水准在同辈里是很高的。那套贝多芬sonata全集确实挺出色。后来作为指挥,也有一些精彩的演出,再加上和他老婆du pre的合作真的是很有感觉。不过他是一个不太稳定的指挥,灵感来了,颇有些福特的遗风。但不好的时候怪里怪气。而且他比较适合戏剧冲突比较强烈的作品,比如wagner,至于圆舞曲性质的似乎不是他所擅长的。他在emi和teldec,erado等都留下了一些不错的录音。感兴趣的可以找来听听。比如emi的beethoven的sonata全集,teldec的一系列wagner歌剧和布鲁克纳交响,erato录的brahms交响,在cbs和du pre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等等。
作者:
哥本哈根精神
时间:
2009-1-4 05:45
现在还健在的指挥里最喜欢阿巴多和海丁克。
作者:
图展5182
时间:
2009-1-4 18:00
我也喜欢阿巴多,朴素无华,拉图总觉得差了点感觉;巴伦博伊姆的门德尔松《无词歌》很不错,我一直想找他在Erato录制的那张贝九来听,据说褒贬差异很大...
欢迎光临 钢笔论坛 (http://pen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