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论坛

标题: 说不尽的《何日君再来》 [打印本页]

作者: 如良    时间: 2012-5-11 21:32
标题: 说不尽的《何日君再来》
作者:周伟  常晶
      好花不常开

  好景不常在

  愁堆解笑眉

  泪洒相思带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喝完了这杯

  请进点小菜

  人生能得几回醉

  不欢更何待

  [白] 来,

  喝完这杯再说吧!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停唱阳关叠

  重擎白玉杯

  殷勤频致语

  牢牢抚君怀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喝完了这杯

  请进点小菜

  人生能得几回醉

  不欢更何待

  [白] 哎!

  再喝一杯,干了吧!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一曲《何日君再来》,寥寥数句,浅吟低唱,婉转复沓,歌尽青春年少,悲欢离合。这首歌响彻上海滩的大街小巷,传到东南亚,传到日本,传遍世界。此曲诞生七十余年,众说纷纭,褒贬难定,毁誉交加,说不尽的《何日君再来》。
    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出上海。因英美等国的中立政策,上海除租界外的地方全部沦陷。上海数百万人在日寇的铁蹄下开始了苦难的生活。《三星伴月》是周璇与艺华公司合作的最后一部影片,此片成为中国第一部广告歌舞片。
    《何日君再来》由贝林(黄嘉谟)作词,晏如(刘雪庵)作曲,是影片《三星伴月》(因获三星牙膏中国化学工业社资助而得名)的插曲,1938年2月由艺华出品,方沛霖任编剧兼导演。这本是普普通通的一部商业影片,而这首歌成就了这部电影。
    影片是一部表达工业救国,实业强国愿望的爱情故事片。
    歌曲产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七七事变后,在正面战场国民党军节节败退,11月中旬中国军队撤出上海,大片大片国土数月之间沦丧,南京,广州,长沙,武汉等大城市相继沦陷,政治军事上的“速败论”,“亡国论”等悲观论调打着不同的幌子侵蚀这人们的思想,在敌人的铁蹄下忍辱偷生,青春的梦幻,年华的易逝,失落,迷惘,颓废,无望的情绪弥漫在沦陷区,像幽灵一样传播。
    歌曲本来是特定情节,特定人物,特定心理的反映,是表现王秀文(周璇饰)与情人分手时的颓然情绪,表达了一个初次恋爱即遭受挫折的青年女歌手近乎绝望又无所依傍的心情,表现的是对昔日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奈。
    《何日君再来》一经影片放映和灌制唱片后,立即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并被广泛地流传开来,形成到处播放唱片,到处有人学唱和演唱,而且成为舞厅里热门的伴舞音乐。因此有人感叹道:“一曲《何日君再来》,几乎每一个上海的居民都能哼上那么一两声,太有魅力了!”但其后因着各种目的,不同的理解,这首歌在不同的场合被过度阐释,甚至歪曲,背离了最初的衷曲。
    在1941年,由中国电影制片厂(重庆)和香港大地影片公司出品,著名导演蔡楚生执导的抗日影片《孤岛天堂》(这是香港第一部有影响的国语片)中描写舞场情节首先使用这首歌作为舞曲。影片描写上海沦为“孤岛”后,一群爱国青年在一位首领“神秘青年”的带领下,进行暗杀汉奸活动,得到同住一楼的东北流亡舞女(黎莉莉饰)的帮助。他们共同设计了在化妆舞会上歼敌的行动计划,把汉奸特务一网打尽,成功完成任务,投奔了游击队。影片表达了“中国是不会亡的”的爱国思想。而舞女在舞厅里唱起的《何日君再来》,则是对达官贵人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生活的描绘和渲染。于是某些人就此认定此歌乃靡靡之音,是十里洋场糜烂情调的标志。
    但是更多的人认为《何日君再来》中的“君”是中国的抗日军队,是沦陷区人民对中国军队的怀念和呼唤。而同期的国民党当局却认为此歌宣泄不健康的,消极颓废的情调,明令予以查禁。更有甚者,认为这是“汉奸歌曲”,粉饰太平,消退国民的爱国抗日精神。
    诗人曹白(曾任谭震林秘书)说:“上海沦陷前流行的歌曲是《义勇军进行曲》,沦陷后流行的歌曲是《何日君再来》。这倒不是上海人甘心沉湎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不可救药,而是表示做了努力后的期待以及期待光复解放的日子到来。”这个评价应该是公允中肯的。而李翰祥也回忆,“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成了沦陷区,最流行的一首,应该是《三星伴月》里的《何日君再来》。”从这里可以看出,更多的人把这首歌作为表达自己愿望和企盼的方式——恢复河山,驱逐敌寇。
    同样在1941年,在中国成名的日本影星李香兰(山口淑子)在其所主演的“大陆三部作”之一——《白兰之歌》(粉饰日本侵华政策)以及《患难交响曲》(满洲映画协会出品,日伪掌握)中,也都演唱了这首歌。
    如果说凡是敌人喜欢的,我们都要打击;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都要拥护,那么为什么日本人卖命唱歌的李香兰也喜欢唱《何日君再来》,这首歌理所当然不是什么好玩意儿。然而,这首歌在李香兰演唱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可思议的待遇。
    其后,《何日君再来》引入日本岛内,最早由渡边浜子灌制成歌片,又经诗人长田恒雄按照原词改译成日文,仁木他喜雄编曲,松平晃灌制成歌片。李香兰评价《何日君再来》说:“这就是中国歌曲在日本流行的开端。”由于这首歌不论从歌词还是从旋律来说,都适合于女性歌手来演唱,李香兰灌制了中文唱片,而渡边浜子灌制的是日文唱片。这首歌就在日本畅销起来,可是没过多久,不论日文版还是中文版均被勒令禁卖——以“外国的靡靡之音,有伤风化”为由,被审查机关查封,并且也以为歌曲中的“君”是指撤退出上海的中国军队。
    在音乐的历史上,很少有一首歌能够引起各方面如临大敌,严加防范。可见,流行的力量是强大的,也是可怕的。历史的原因成就了这首歌,政治的标签却使这首歌的作词者,歌唱者,歌曲本身遭受了太多的磨难。
    由于创作了这首歌曲,作曲家晏如(刘雪庵)也因此蒙受不白之冤长达二十三年。刘雪庵,1930年就读于上海国立音专,与贺绿汀,江定仙,陈田鹤同为黄自的弟子,素有音乐创作天赋。有一次低年级同学开联谊会,约毕业班同学每人为他们写一首曲子,刘雪庵就写了这首探戈舞曲,在联谊会上演出大受欢迎,后来提出为这首探戈舞曲填词而成为《何日君再来》的,是《三星伴月》的导演方沛霖,方导演1948年因飞机失事罹难,不然其待遇可想而知。抗日战争爆发后,刘雪庵从事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其中以《长城谣》为首的“流亡三部曲”,《红豆词》等深受人们欢迎,至今仍然流行。而他创作的《何日君再来》却成了一生悲剧命运中的不详主题,为此遭受非难,批判,谴责,失去创作的权力。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更是遭受非人待遇,历经磨难。直至三中全会后,方获平反,1986年默默去世。刘雪庵先生一生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惨痛的,但愿这种悲剧今后再也不要发生。

原载2007年第9期《读书文摘》本人摘于《杂文选刊》(《杂》有删节)
作者: 十月的灏字    时间: 2012-5-11 21:47
看完以后,突然有种感觉,这首歌的经历多像最后留在大陆的参加过抗战的国军。
作者: 吾笔民    时间: 2012-5-11 21:58
邓丽君演绎后,现在人都会哼
作者: 如良    时间: 2012-5-11 22:09
看完以后,突然有种感觉,这首歌的经历多像最后留在大陆的参加过抗战的国军。
十月的灏字 发表于 2012-5-11 21:47



    邓丽君唱的时候  传到大陆也被称为靡靡之音  而且整体的对她本人进行查禁  
介于当时宝岛对演艺人士的特殊关怀  邓丽君也有过劳军的经历
这边对于邓丽君的全面封禁  也不只是因为这首歌
作者: 如良    时间: 2012-5-11 22:24
邓丽君演绎后,现在人都会哼
吾笔民 发表于 2012-5-11 21:58



    邓丽君的命运不见得比这首歌好多少
作者: 洗心堂主    时间: 2012-5-11 22:34
比起李大师的《送别歌》,确实不够清雅。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作者: 洗心堂主    时间: 2012-5-11 23:47
又给审核了-------估计一句X大师给人误会成轮子了。
作者: 如良    时间: 2012-5-13 20:42
又给审核了-------估计一句X大师给人误会成轮子了。
洗心堂主 发表于 2012-5-11 23:47



    用弘一法师咯
作者: xlem    时间: 2012-5-15 09:13
这首歌其实是先有曲,然后再有词的,作曲者被这首歌害惨了,我第一次知道这首歌因为这首歌被作为**歌曲的典型,后来听到了,其实真的很好听。
作者: 如良    时间: 2012-5-16 20:46
这首歌其实是先有曲,然后再有词的,作曲者被这首歌害惨了,我第一次知道这首歌因为这首歌被作为**歌曲的典 ...
xlem 发表于 2012-5-15 09:13



    资料是刘雪庵先生应学弟之邀在联谊会上作的  本来是首探戈舞曲




欢迎光临 钢笔论坛 (http://pen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