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论坛

标题: 写汉字最好的钢笔真的是鬼子笔吗? [打印本页]

作者: seab    时间: 2012-2-13 10:46
标题: 写汉字最好的钢笔真的是鬼子笔吗?
一直没有用过日本的钢笔,用的最多的派克。
很多人说日本的钢笔最适合写汉字,不知道哪个品牌更好更适合一些?
难道派克不适合吗,我觉得也不错呀!
作者: koocye    时间: 2012-2-13 10:53
觉得不错就行,书写感受自己说了算。

因为日语和汉字同宗同源,所以造笔的时候,日本人的打磨比较适合写中文(其实是日文)。出水也比较节制,且容易出锋,所以写汉字舒服点吧……

据说长刀研不错~
作者: 御风行    时间: 2012-2-13 10:55
我觉得德国鬼子、英国鬼子、法国鬼子的笔好像都不错啊,不知道意大利鬼子的笔怎么样。其实本国鬼子也有还不错的。
作者: 雨茗    时间: 2012-2-13 10:56
国笔也不错的。
作者: 雨茗    时间: 2012-2-13 11:00
派克的笔不知道有没有细一些的,上次买了支F尖的IM,后来嫌下水大就送人了。
作者: pneil    时间: 2012-2-13 11:07
舒不舒服全凭主观,买还是不买得客观,呵呵。
作者: herbert    时间: 2012-2-13 11:15
写汉字最好的应该是毛笔。
作者: zxks    时间: 2012-2-13 11:25
写汉字最好的应该是毛笔。
herbert 发表于 2012-2-13 11:15


+1
作者: riversky    时间: 2012-2-13 12:16
我倒觉得不一定!
作者: ZRYQZ    时间: 2012-2-13 12:31
我倒是觉得老鸟、老龙、LAMY金尖的打磨比较适合汉字书写。日笔确有其特色,有其独到手感,但并非在笔画表现上就有特别过人之处。
其实以上所说皆是废话,钢笔论坛谈论的是钢笔手感而非笔画表现。
善书者不择笔。
作者: 下山公    时间: 2012-2-13 12:56
国笔日笔德笔番笔都用过的说,最适合写汉字的钢笔--国笔英雄100、永生101、金星103这三大名笔。
作者: 关山飞度    时间: 2012-2-13 13:06
自己的手才是最适合写汉字
作者: freewill    时间: 2012-2-13 13:21
+1
zxks 发表于 2012-2-13 11:25


+1
作者: waxterds    时间: 2012-2-13 13:47
最适合汉字的笔,必定是经过我打磨后的笔。
作者: 洗心堂主    时间: 2012-2-13 13:56
自己的体验最真实----------我手里,51、61、146、400NN、豆腐、IBIS、892没有一支不适合汉字书写,尤其M见和B尖的。
作者: qiaqiaqia    时间: 2012-2-13 14:13
个人认为写汉字最好的是国笔
作者: 游子意    时间: 2012-2-13 14: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ixi    时间: 2012-2-13 16:16
没有试过倭笔
作者: 盐汽水    时间: 2012-2-13 16:46
以我的书写习惯,是的。
作者: sanshui    时间: 2012-2-13 16:5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sanshui    时间: 2012-2-13 17:0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sanshui    时间: 2012-2-13 17: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汉家正统    时间: 2012-2-13 17:23
这个要看你自己的手
个人感受和书写习惯才是关键
作者: ATHRON500    时间: 2012-2-13 18:04
日本打磨其實也是學外國人的
派克61, 45的F跟EF也是很適合中文的
作者: 刚刚刚    时间: 2012-2-13 18:54
任何自己喜欢的笔都适合汉字
作者: 番力    时间: 2012-2-13 19:06
水贴了。日本笔坦白说是挺适合大量书写汉字的,尖也细一些、下水也节制一些。但就现在日用写少量汉字的手感来看,龙、鸟和日笔不相上下呀。就我个人而言,龙146的14C/18C、伍尔夫F、青金石黄水晶孔雀石146(均为M)的手感都超级好。
作者: 蓦然回首    时间: 2012-2-13 19:52
目前感觉最爽的是小豆腐 F
作者: Michelle_ZYT    时间: 2012-2-14 21:50
不一定吧~ 用笔还是非常主观的事情。日笔大多就是细腻轻巧。,铱粒一般都特别小……




欢迎光临 钢笔论坛 (http://pen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